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里下河文学的多样性探讨争议不断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28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一个文学流派的成立与被认可大约需要多久?“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大旗扛到第三年,依然存在争议的声音。近日在泰州召开的“里下河文学的多样性与阐释空间”会议上,江苏省作协巡视员、原党组副书记张王飞提出,目前还有些评论家或作家不承认这个流派。“一个流派在文坛得到认同并产生影响,任重道远。首先要有领军人物,二是要有共同的观念或主张,更重要的是有一致的审美取向。”张王飞指出,应该严谨对待被纳入里下河文学流派的队伍,催生并培育这一文学流派,使之“动”起来“活”起来,这样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中外文学史上流派的形成,都是自然而然被认可的,像泰州这样有组织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而即便流派形成,相互传承者有之,同室操戈者亦有之。”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认为,不能以出生地认定文学身份。从文学的支撑来看,如果特别强调队伍的纯洁,会局限文学流派的发展。他认为目前只是在做基础的梳理,不希望用流派的命名局限文学的生长,宁可让她自然长大。

        “里下河文学流派”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却提出思考:如果这个流派真的存在,它的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从泰州这个“地方”走出过高行健、汪曾祺、毕飞宇等著名作家,而是数量可观的“文学无名者”——大量的普通人成为自觉的写作者。而在当下整个中国文学生态中,何平认为需要正视的恰恰是这些“业余”的地方性写作者之于其个人的精神建构,之于地方文化建设,之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的意义。应该意识到“地方性”写作还有着文化学、人类学意义的独异性,如此,一个个被“文学”所塑造出来的风格鲜明的地方就不会只是地图上冰冷的地名,而是有着自己的历史、逸闻、风习、语言、情性等的“活”的地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