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大白话,不知令多少古往今来醉心于屠龙之术、王佐之学的文人学子为之气短。经天纬地立心立命的文士浪漫想象大抵总是敌不过寒舍陋室微薪薄俸的现实。故而大凡是有志于文史哲的大学生们,总免不得要为解释“学这个有什么用”而煞费苦心罗织一套说辞,但终究是无法像成为程序天才、设计先锋、管理大师、金融巨擘等目标这样明白直接,好将“改变世界,开创未来”这般的豪言壮语说得理直气壮。毕竟在效率优先,实用主义盛行的进取年代,青年才俊选择高度理性实用,高效益高回报的有为志业方才是社会意志所赞许的正途正道。
然而毕竟世有异类,人有非常。风起云涌的世界技术变革浪潮中,总有一些绝对主角的出厂设定是如此与众不同,出人意料。譬如某君,三本院校英语教师,痴迷港台武侠小说,为九二年神州创业大潮所蛊惑,辞职开办小翻译社,不出意料经营惨淡,入不敷出,几起几落,最终造就了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IPO——故事玄幻程度比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有某生不修边幅,乖张刻薄,吸食大麻,醉心于东方神秘主义哲学,青年肄业嬉皮士一枚,不懂编程,唔会管理,却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让信息革命的浪潮冲出白大褂无尘机房进入寻常人家——若要就此翻写一篇“嬉皮士食巧麦金塔,硅谷胡卖爆苹果机”也毫无些许牵强滞涩。
那么问题来了:技术突破、时代革新、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究竟源自何处?为何“伟大的发明常在意料之外,而非计划之中”?
要解开此类疑问,打开共通的机关,郑也夫教授的新著《文明的副产品》或许便是一把正确思维的钥匙。当然,请读者不要被误导。郑教授的著作中既没有讲到马云,也未曾提及乔布斯,更找不到当代信息革命的丝毫踪迹,而是抽取了几千年来人类文明进步的几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来论证文明的突破性进步往往不是由目的性的推进所决定的,而是更多地由偏离最初目的的副产品所激发。
全书选取了外婚制度、农业、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这六个文明重大突破的诞生历程或成因,以科技史小品的形式辐辏出共同的文明与文化演进的逻辑主轴。诚然,这六个里程碑的选取并非绝对完美,如作者所承认,诸如城市兴起这样的重大突破未被收入书中,诸如电影、青霉素、伟哥、快乐等零星的文明副产品的典型也最终被放弃。就所选取的六个主体而言,外婚制度决定了人类社会组织内部秩序维护与人际协作的根基,而农业的诞生则是人类经济社会型态的第一次大转型,彻底改变了延续了数百万年的居住、生产、生育、社会制度等形态。余下的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则涵盖了人类文化活动的工具与载体的进化,扩散与穿透能力的提升,与对社会形态改造能力的演化进程。而这些重大的突破性发明,却并非有意识的针对文化传播的目的而来,而是其他种种目的的副产品,不期而至后再通过长期变革演化最终形成,正如作者所说,它们“通通不是人类计划和目的的产物”。
读者不妨可以合理顺延这个过程,便可看出,这个文化的进程可以一路延续到今天,甚至未来。那么,让我们延续作者的思路和逻辑,来看看接下来依次而至的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装备,是否也同样适用“意图之外”这一规律呢?
文字最初出现时的用意并非记载诗歌与盟誓这样的文学或文牍目的,而是出自巫师卜筮这样的“非务实”目的,雕版印刷最初是为了刻制佛像,欧洲的活字印刷也不是为了印刷报纸、小说与革命传单,更非为了造就民族国家这个历史使命而诞生,甚至不是为了印刷新教的世俗语言《圣经》,而是为了印刷赎罪券。相似的情况似乎不难在信息时代的重大突破中找到:计算机发明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计算弹道,个人电脑最初只满足于让技术宅男在家中编程,而不是让我们看视频、聊天和玩游戏,智能手机也绝非为了让我们变成购物狂人或低头族而诞生。
每一次的突破都带来截然不同的新形态,和全新的人类生活方式。农业带来的天赐的“圣米”对原始人的冲击远远超出他们想象。为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不得不放弃几百万年来的自由迁徙和低劳动强度,被固定在同一片土地上,陷于高频生育节奏和高强度劳作的生活形态中。那么,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几乎免费的多巴胺满足手段是否也同样会冲击我们的时空观念、婚恋观念,甚至整个人生历程?即将到来的虚拟现实是否会冲击人类数百万年延续至今的家庭制度?虚拟现实的世界设定是否会成为将来唯一的文化形式?基因的编程、人工智能的飞跃,是否不仅会改变我们社会的文化根本,甚至将改变我们这个物种的基因根基?或许如同今天几百万个手机应用在市场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准则下不断出现与消失,未来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文化模式,甚至种属基因继承方式,也会不断发生变革。
面对不知何时出现,却又似乎必然的大变革,我们似乎更需要理解变异和创新。与其细究每次变革的来龙去脉,不如一以贯之,抓取共同的创新逻辑和变革魂魄。
文明依赖可遇不可求的启示和变异。
宽容每个古怪、异端的思想,为人际、代际、族际、学科间、行业间、国家民族间的交流,疏通渠道,搭建平台;静候文化的新因子,未来文明的候选者,飘然而至。
这两段话,或许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