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从读书摘录到读书摘记

    姚贺国(浙江省)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10月21日   14 版)

        每年最后一天,我都会在博客和空间挂出两篇小计,一篇置顶一天,是我这一年来的发表小计,另一篇则会置顶一年,是我这一年来的阅读书目,其中包括十二个月每月所读的图书和杂志,还有二十万字左右的读书摘记,以及一些或发表或发表不了的读后感。我的目的很单纯,先是进行一下自我肯定,然后告诉大家,我这些发表是建立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的,希望身边的朋友也能跟我一起阅读。

        说起读书,其实是我打从认字就开始养成的习惯,小学时能找到的图书不多,就央求大人带我去单位阅览室,甚至老年活动中心的阅读区域搜书,再大一些,自己会骑车了,周末就会跑书店,那时经济条件比较拮据,买的书多半是盗版。大学比较闲,且图书馆够殷实,到现在我依然庆幸自己保持了每周读四本书的习惯。再然后,开始接触网络阅读,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仗着自己在读书方面积累的经验,网络小说基本是扫读,有一年无聊统计了一下网上阅读字数,居然破亿,也就是平均每天读书30万字。

        那时候读书,收获也有,但总觉不多,读后偶也有感,但总停留在脑海,过段时日也就淡忘了。说起来,最初自己开始进行读书摘录,是抱有一个比较功利的想法:就像小学生的好词好句本摘录一样,如果我能在自己的文字里引用那些让我怦然心动的语句,或许也能给编辑眼前一亮的感觉,从而提高我文字的录用率。事实也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我摘录了一则关于非洲巴贝姆巴族怎样用赞美的形式教育犯错的族人的故事,心中颇有感触,于是写就一篇题为《赞美的力量》的文字,发表在了《南方教育时报》上,还有一篇,我引用了龙应台的一段文字开头: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的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处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然后就这一段文字展开了自己结合教学实际的反思,一篇《有没有人在教孩子这些?》几乎一蹴而就,更夸张的是,这篇文字投稿给《未来导报》评论版的编辑后,她当天就回复说能用。

        读得书多了,感悟也逐渐多了起来,有一天忽然意识到:我的读书摘录不该只为用在投稿上,我要尊重每一句被我摘录的句子,在之后加上或长或短的我的反思,形成自己的东西。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读书摘录升级到了读书摘记,并且在《中国教师报》论坛、《班主任之友》论坛建立读书专帖,跟网友互动。如果原先摘录二十段能写出一点有自己想法的文字,那么,从摘记开始,我的每段所摘记的文字都点缀上了自己的思考,很多其实只是片言只语的琐碎思考,但反思过,并且记录下来,也成了自己的所得。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我在《福建教育》发表了《一场为了儿童的革命》;重温儿时的经典《小天使》,我在《图书馆报》发表了《不卖火柴的小男孩》;读了一本名为《小巫教你讲故事》的书,感觉与自身给儿子讲故事的经历产生了许多共鸣,于是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如何充分解读童话故事》。2014,值得自己骄傲的是,我在《中国西部》杂志教育版上连续发表了多篇读书摘记。虽然读后感写得比较少,但算起来,每篇写出来或发表或封存的稿子中,多多少少都有自己书摘的影子,那难道不是最好的读后感吗?

        截止目前为止,二十多年的阅读生活,仅有四年的读书摘录和摘记,到现在可能还不到五十万字。但就在这短短四年里,我完成了从第一篇发表到一年逾百篇发表的飞跃,这不能不说是阅读的力量,读书的从无到有,也是我自己发表道路上的从无到有,更是从他人思维向自我思维的一种质变,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通过阅读,我还能完成新的自我突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