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9月30日 星期三

    立意高远的《清儒地理考据研究》

    李静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9月30日   13 版)

        《清儒地理考据研究》是由华林甫教授主编的四卷本著作,包括《先秦卷》(孔祥军著)、《秦汉卷》(段伟著)、《魏晋南北朝卷》(胡阿祥、胡运宏、姚乐著)、《隋唐五代卷》(华林甫著),由齐鲁书社在2015年6月正式推出。

        清代向以考据学发达而著称,地理考据尤其突出。清代考据学派以踏实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治学方法,强调无征不信、孤证不立的治学理念,主张“无一字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对中国两千余年来的沿革地理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性梳理,可以说是传统考据学发展的顶峰。以往学术界亦非常重视对清代考据学的探讨,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论著,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但毋庸讳言,过往研究大多还是整体上的梳理和把握,其宏观意义大于微观评价,关于舆地沿革方面,尤其如此,少有学者能够从地理考据的角度考察清代学术与清儒成就,真正做深入分析的少之又少。这样,对清代地理考据到底取得了哪些具体成绩这一“家底”是不清楚的,自然,对清代地理考据成绩的评价也就很难真正做到客观和公正,诚如该书主编华林甫教授所主张的“研究清代学术史应该深入到清代学者熟稔的学术领域中去,并且要用朴学的方法来检验朴学大师们的成就;以地理学推而演之,就是研究清代地理考据之得失,应该深入到清代舆地学家们熟悉的各个断代地理沿革领域当中去,仍用清儒的考据方法来检验其朴学成就与不足”。《清儒地理考据研究》一书的学术目标也被确定为:挖深、挖清、挖透清儒地理考据的成败得失,理清清儒的地理考据有哪些成就、哪些不足,从而加深对学术史中地理考据方面的认识。

        但显然这一工作的开展是极其困难的,这是因为:第一是清人地理考据多以札记形式存在,极其分散,又缺乏系统性,不易整理,欲求其全,何其难也;第二是清人地理考据探讨的问题极为宏博,几乎涉及到清代及其以前所有重要的地理问题,且不少均属历代经学家、史学家聚讼不休的难题,要对其进行准确评价,作者本人需要对这些问题有精到的研究和思考,难度是极大的;第三是清儒旧学功底深厚,举凡校勘、音韵、训诂、小学等多重方法均能在考证中经常使用,要准确把握清儒的考证方法,对作者的知识结构无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再加上近些年传统考据方法即使在历史地理学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被削弱、忽视的倾向,考据学的论著发表也越来越困难。因此,学术界往往将这一工作视作畏途,也就不难理解了。

        华林甫教授及其团队“逆潮流而动”,以“清儒地理考据研究”为题,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潜心钻研,终于向学术界推出了这一四卷本的大部头著作,可谓恰逢其时。该书对清儒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领域所取得的地理考据学成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且站在新的学术高度,对其成败得失一一指正,得出许多富有新意的见解,如《先秦卷》中对清儒有关《诗经》《四书》《说文解字》《国语》《战国策》研究中地理学成就的发掘;《秦汉卷》关于清儒对州、郡、县、道、王国、侯国等研究的总结尤为全面、清晰,且将其与今人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参照,为将清人成就置于整个学术发展脉络中进行准确的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晋南北朝卷》尤为关注清人的地理考证札记及对正史地理志所作的补志、校注,并以该卷作者素有研究的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为例对清人的相关成就做了概括而又准确的评析;《隋唐五代卷》不仅关注到顾炎武、钱大昕、杨守敬、王谟等人的舆地学成绩,而且将他们地理考据中不太精到甚至疏误之处以实证为基础一一指出,如以封爵证地名、图经辑考等,多有作者本人的独到见解,唯其如此,才可既能扬其善,又能抉其谬,这才是评价前人学术研究时应持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这套四卷本《清儒地理考据研究》立意高远,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收集整理了清儒地理考据的成果,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相对比较全面的清儒地理考据重要论著的基本目录,并能归纳其共性和特征,讨论的问题非常具有学术意义。四卷本虽作者不同,体例也有一定差别,但均体现了扎实的史料考辨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清儒的评价准确、客观,既能表彰其成就,也能检验其不足,用力甚勤,不仅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发覆的工作,是以考据学的方法研究清儒地理考据的典范之作。对清儒地理考据的研究,可以展现出清儒地理考据是如何为近代地理学的形成奠定基础的,不论对历史地理学还是对各个断代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匡正学术界的研究风气也有莫大裨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