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移动迷宫》系列(《找出真相》《烧痕审判》《死亡解药》)
上周北美电影市场迎来了连续上涨的新态势,其贡献最大者正是位居票房首位的新片《移动迷宫2:烧痕审判》。2014年电影《移动迷宫》的第一部《找出真相》也曾有着不俗的市场表现。好莱坞电影改编优秀文学作品从而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来已久,小说家们借大荧幕扬名的惯例也不计其数。新媒体时代的边界似乎越来越模糊,文学与电影,经典与通俗,出版与影视已经难分难解。
《移动迷宫》原为一部青少年小说,作者是詹姆斯·达什纳,美国杨伯翰大学的会计学硕士,斯蒂芬妮·梅尔的校友,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从事金融工作,因此也是跨界成功的典范。小说深具“青春反乌托邦”作品的气质,为当红的欧美青少年小说。
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青少年小说在美国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早在20世纪30年代,青少年文学开始作为独立文学类型在美国初步确立,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基本模式。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类型小说发展成熟。90年代至今,青少年小说在形式和手法上不断创新和实验,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其通俗文学的固有形象,特别是近些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具有“反乌托邦”气质的青少年小说,受到广泛关注。这些作品将反映青少年生活和情感的青春小说和反专制集权的传统反乌托邦小说巧妙结合,使得这些青少年小说具备了更广泛的人文视野和思考力度,由此提升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像大多反乌托邦青少年小说一样,《移动迷宫》同样是将故事放在人类的未来——科技文明高度发达,同时出现难以避免的环境危机,人类社会由此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小说独特处在于人为设计的一场生存大实验,移动迷宫正是其中的一个实验场。在这场实验中,一群洋溢青春气息的少年人是被动的实验对象,由一个集权机构来操控,目的是寻找解救人类的某种治疗方案,代价是牺牲这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命。于是冲突产生了。该不该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来拯救整个人类社会?被实验的年轻人要不要冲破规则束缚,获得自我解救?权力机构能否代表全体选择人类未来走向?小说除了张扬青春生命动人的生命意志和顽强力量,在描画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种种道德难题和设想人类未来发展可能等方面都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可以说,《移动迷宫》是当前美国青少年小说的优秀代表,国外有评论将它和经典作品《蝇王》相对比,其思想力度确实超越了一般青少年小说题材作品。
中国本土青春文学市场广阔,但原创作品与国外青少年小说有着很大不同。这些有着不同气质的优秀青春作品一旦引入,常常引发国内的热潮,如《哈利·波特》的魔幻系列,《暮光之城》的吸血鬼纯爱系列,以及前不久的《饥饿游戏》反乌托邦小说。和其他同类型小说相比,《移动迷宫》以崭新的视角关注人类生存困境,境界更加高远,就种种现实难题和人类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因此,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从经济效益考量,引进这样一部优秀作品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另外,国内原创青春文学并没有对应题材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优秀作品的引进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或许对原创作品的创作也提供某种参照。
《移动迷宫》确实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上乘之作,其中文简体版已由接力出版社于今年7月出版,上市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称《移动迷宫》是一部向经典文学致敬的作品。《移动迷宫2:烧痕审判》即将在11月登陆中国大荧幕,出版方也将和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深度合作,届时将有更多读者领略到这部优秀青少年小说的独特魅力。
十几岁的少年人本应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大多渴望看到与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奇异世界,那里可以曲折展现出他们正在经历的现实经验,同时又可以容纳他们的烦恼和叛逆。真正优秀的青少年文学作品正应具有这样的特质,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心理诉求,创造更多有关渴望和逃离的世界,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面貌,可写实,可魔幻,可能是历史照进现实,可能是硬科幻折射梦想,也可能关注全人类的困惑、悲伤和命运。如此,我们的青少年文学才更有质地,我们的青少年也才能更有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