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9月23日 星期三

    推开紫禁城那扇门

    朱玲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9月23日   14 版)
    朱玲:中华书局编辑。策划编辑了《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威尼斯日记》《建筑的意境》《故宫藏美》《古人的文化》《烟云过眼》等图书。所编图书曾入选“中国好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推荐图书:《故宫营造》

        从已知最早的夏朝二里头宫殿开始到紫禁城结束,那一扇扇开启闭合的宫门更替着主人,留下了靠无限的想象也无法还原的历史精彩。人去了,楼毁了,想象也乏力了,历史会断吗?

        还好,我们留存了紫禁城,当想象乏力时,我们可以随时置身中间,历史的秘密也许能从城墙的砖缝里慢慢溢出。人去楼在,真是万幸。

        得朝天子,首要任务是为自己的政权营造宫殿,这些宫殿从夏开始,自毁他毁,一路到明清,经历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发展的历程,但其规格形制从一开始就始终有一个内核:一以贯之的中轴线概念,在这之上宫殿的序列,两侧左祖右社的布局,这样营造出来的是一种皇权不可侵犯的凛然之威。当我们在文献中费力推测每一扇宫门内的景象,去还原那一座座威严大殿内的人事时,扑面而来的那种不怒自威的庄严感,能让人肃然起敬。但在紫禁城,这座我们可以亲历的最后宫殿,竟也共存着壮阔、宁静与平和气质,这大概与中国宫殿特有的木制结构不无关系,温柔敦厚的木结构建筑让威严的皇权,也显现仁爱的动人景象。

        紫禁城,一座木结构宫殿,竟然保存了下来。从宫门开启的那刻起,历史的精彩少了一些猜测和臆想,因而也多了像《故宫营造》一样考证这座宫殿历史的著作。

        单士元先生和故宫的关系,有记者戏称:“溥仪出宫,单士元进宫。”从故宫成立的那一天起,之后七十四年,单先生一生“行走”故宫,研究故宫。作为古建筑学家、明清档案学家,他不光研究故宫建筑,还研究故宫的历史,他的研究为我们推开了这扇皇家的大门,带着我们沿着前朝后寝御花园这一路的精彩和高潮去厘清紫禁城的营造历史。紫禁城的营造时间、规模和形制,建筑屋顶上吻兽和走兽的寓意,建筑用料和颜色的专用,水源和采暖,可考不可考的哲匠良工,工部官员和太监的联合贪腐等等问题都隐藏在可供观瞻的宫殿背后,单士元先生用他一生的研究,让它们同宫殿一起呈现在读者面前,宫殿的建筑形体是立体可观的,宫殿的文化历史也是清晰可见的。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紫禁城里的一些偏殿,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文华殿的“经筵”、武英殿的修书、文渊阁的藏书、仁智殿的皇家画院,何其风雅。虽说文华谈文,武英论武,但是武英殿除了少量的武事外,书香和纸香经年弥漫。文华殿里君臣讲论儒家经典的氛围,文渊阁的那套能镇殿的《四库全书》,仁智殿的各种神品,都令人不胜遥想。

        单士元先生像领路人,给了我们《故宫营造》这扇门,待推门进宫的我们慢慢欣赏和体会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