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第九届茅奖评选风向转变 评作品还是评作家?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8月19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茅盾文学奖由作品评选已转向“作品+作家”的综合考量。昨日在京举行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讨会上,与会的多数茅奖评委认同这一观点。

        在第九届茅奖评选中,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五部长篇佳作最终胜出。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茅奖获奖作品的评选自然倍受关注。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就担任评委的资深评委朱向前提到,从第八届茅奖开始,茅盾文学奖已经发生潜在的变化,即从评作品向评作家转移。第八届评选之前,莫言已几次冲击茅奖,其中《檀香刑》在终评时以一票之差落选。张炜、刘震云、刘醒龙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本届茅奖延续了这一传统。我们对茅奖的评选由原来的侧重单篇作品,到现在考量综合实力和综合影响,王蒙自然就‘浮出水面’。”朱向前说,将茅奖定位于终身成就奖不是很合适,但其评选标准的确变成作家和作品综合考量。

        茅奖评委、评论家张柠表示,综合考量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隐形因素,评奖条例中并没有这样说,而本届金宇澄的《繁花》仍然是凭作品胜出。由于每一个评委艺术判断的差异,对单部作品的艺术水准评价难免会出现分歧,这时综合因素就起到一定作用。张柠认为,评奖更多地是从作品本身叙事的历史容量、精神生活的深度、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艺术技巧的高超,还有价值观念的普适性等因素中进行综合考量。

        茅奖评委梁鸿鹰、陈晓明、孟繁华等对于这一观点均表示认同。梁鸿鹰说,茅奖向来都是作家和作品的综合考量,但作品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好作品就没有好作家。茅奖评委胡平将茅奖和诺奖相对比,表示诺奖是评作家,茅奖是评作品。但是诺奖评选中,也有作家凭借一部作品获奖。本届评选已经体现了茅奖的明显变化,即形成“好作家+好作品”的风格。茅奖评委孟繁华则明确表示,本届评选中作家的综合影响力起了关键作用。

        评作家和评作品之所以成为“问题”,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有关。“评作品和评作家,两种尺度没有绝对的界线,即使在理论上设定有,两种尺度也不偏废。”评委陈福民的看法是:“早期的茅奖评选和现在的茅奖评选,历史条件不同。早期的茅奖评选主要评单部作品(长篇作品本身就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基本与评作家是同步的。今天的茅奖评选并没有摒弃最初设定的原则,王蒙在每个年代都有重要作品,评选时综合作品和作家的因素,但是也会考虑像金宇澄这样初出茅庐的作家。两种尺度并行,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了30多年的产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