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8月12日 星期三

    第三只眼看第一次大改革

    顾伯冲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8月12日   20 版)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大规模或较大规模的改革几十次,小规模的就不计其数了。开始于2500年前的战国变法运动,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改革。其间所体现的伟大、曲折、艰辛、坚忍,所揭示的特点与规律,所显示的经验与教训,现在都成为了一个个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故事,但许多改革者的姓名、事迹、品格、声誉等都随着他们的生命,渗入中华大地,渗入文明史册。

        现在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上那一场场改革运动,并不比当时的人们轻松,大到改革的掌舵者,小到被改革的草根阶层,都蕴含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他们的情感取向,而这些又是与他们的利益观和利益感紧密相连的。改革总是牵动着所有人的利益,有的发了“改革财”,有的被边缘到最底层。因此,评价史上的改革,总是在殷鉴着当下的新政,润物细无声地左右他们的话语。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趟在改革的洪流中看过去的改革,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吗?也许有,那绝对是少数人。在庸常的社会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的利益观中生存的。回眸历史时,难免伴随着复杂的感情。理性的反思只有克服被当下的利益左右,才能“旁观者清”,才能比较接近历史的实际。因而,要清醒地看待史上的改革,必须睁开清纯的第三只眼。

        人只长两只眼睛,不可能有第三只眼睛。如有,那就是神了。传说,马王爷有三只眼,多出的那一只眼睛长在脑袋后面;杨二郎有三只眼,是长在脑门上的,据说可以看穿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第三只眼神在哪里?神在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其实,它原本与另外两只眼睛一样,都具有原始的本真,就像婴儿有天眼开着似的,比较容易看到大人两只眼里看不到的事物,只是后来世事的纷扰,那两只本来清纯的眼睛被无限红尘污染了,一只变色于名,另一只遮挡于利。

        由此看来,能长有第三只眼睛,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实在是太可贵了。

        战国变法这出好戏,以及其中的名与利、是与非、美与丑、苦与甜,还有那些时哭、时笑,时扼腕叹息、时击节称快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无穷的营养。与其说这是一部离乱史,不如说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大改革史。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纯真,只有像孩子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背叛童年的成人算什么人呢?浑钝、失明、功利、毒靡……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改革,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又是让当政者如履薄冰、生死决择的重大课题。触摸战国变法这个敏感话题,心情总是跌宕起伏,但努力让自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睁开第三只眼,冷眼看八卦。身虽不及,心向往之。

        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其前提是历史必须是真实的,长期生活在历史谎言中的民众只能日益愚昧。历史幽默的黑色在于,总是不动声色地撕碎那些企图迷惑历史的大伪面具。虽然人类历史上有不少扑朔迷离的偶然现象,可这并不能掩盖住起着深层作用的必然规律。认真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对于我国当下的深化改革无疑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战国:一部改革史》一书并非是纯粹的历史知识普及读物,也非纯学术著作,当然离开了历史知识,离开了前人的学术成果,要想完成这个创作是永远不可能的。正是站在这两者的基础上,用最纯真的目光读着战国变法运动的来龙去脉,读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读着改革家昨天的故事,读着文明也读着野蛮,读着血泪也读着欢笑,读着卑污也读着高尚。

        历史虽然逝去,但并不独立于现实。它就像一个开放的容器,其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我们能够放入多少内容。作为后来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丰富斑斓的过去放在这个容器之中,极力延展过去的边界。

        改革,本是一个沉重而又敏感的话题,写作时刻提醒自己:力图轻松,但绝不是戏说;做到通俗,却蕴含着思索。

        《战国:一部改革史》,顾伯冲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年7月,3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