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7月29日 星期三

    叶延滨、臧棣、唐晓渡、杨克论网络时代中国诗歌

    鲁大智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7月29日   18 版)

        诗人叶延滨、臧棣、唐晓渡、杨克等不久前就自媒体时代当代诗歌的问题在中国诗歌网展开了一次探讨。

        叶延滨认为,诗坛目前的病症,是门槛过低、标准混乱和复杂所造成的读者和诗人之间的一种隔离。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在多元时代怎样传播诗歌。

        唐晓渡注意到,诗坛最突出的问题是“浮华”。他认为,诗歌史,首先是文本史、是阅读史,而不是事件史。传媒时代诗歌面临一种危险,就是人们更关心事件。比如说,顾城自杀、“梨花体”或者丑闻。即便是最近常被提到的余秀华,大家更关心的是一个脑残诗人怎么写出了挺好的诗,而这个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没有太多人去关注。诗歌史,首先是文本史,是阅读史,而不是事件史。它不是由很多有关诗歌的大事件来构成的。在这样一种比较虚浮的心态下来阅读诗歌,其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一直渴望一个比较正常的诗歌生态。在这种生态当中,诗歌成了我们日常生活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或内心的需要。它要求的是安静。诗歌是一种让我们安静的艺术,是让我们向内反思自己、认知内心、认知心灵的艺术。”唐晓渡说,更多的时候,应该是心灵和诗歌之间的交流,而不是通过一场盛宴一样的氛围中完成阅读。比如,如果我们把每年海子的纪念都变成一个节日,那么还不如好好读海子的诗——对海子最好的纪念方式是去读他的作品,而不是一到纪念日就举办各种活动,这不会给中国当代诗歌增添任何意义或者更多的可能性。

        诗人臧棣和杨克则认为,当代中国诗歌总体状况值得肯定。杨克说,近三十年来,诗歌比小说比批评更少体制化,有更多自由的可能。有主流的体制的,有民间的,也有很多个人化的写作,呈现出一种更丰富的状态。如果说到不足,杨克认为诗歌固然是表达一个人对内心、对世界的感受,同时诗歌也是关于世界的诗歌。诗人的个人表达跟公共空间也应该契合点,这一方面中国诗歌的表达有所缺失。

        “有人说新诗失败了,但是我觉得,如果认真去看在当代这样一个环境里诗人的具体创作,那么,很多优秀诗人提供的诗歌作品,足以表明,我们用现代汉语写出了汉诗的尊严。”臧棣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