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7月29日 星期三

    青史留名九错字缺乏对文字的敬畏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7月29日   08 版)

        写错字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没文化,一种却是因为“太有文化”。我国许多著名景区的牌匾上都出现过“错别字”。你是否知道,这些错字背后的历史典故?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些错字,该报用了标题《青史留名的九个错字,你知道几个?》。确实,知道这些错字背后的历史典故后,你一定会为这些错字的错法拍案叫绝。比如,“风流宛在”的典故是:清朝光绪初年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而写下这四字。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刘坤一之所以这样写,是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然而,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国的文字是古人挖空心思“造”出来的,那么,对于祖先精心“造”出来的文字,后人理应对它保持敬畏之心。而青史留名九错字,显然缺乏对祖国文字的尊重和敬畏。

        醉翁之意不在酒。青史留名九错字,其实也是“写者之意不在错”,只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而已。山东曲阜孔府因“富贵无头”,就将“富”字上面一点不写;因“文章通天”,就让“章”字下的一竖出头,这不是“说文解字”,这是“自解文字”;咸丰皇帝因信奉恩情一生报不完,就让天津蓟县独乐寺报恩院的“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这不是皇恩浩荡,纯属自我解嘲……

        古代名人学士不仅阅读时字字推敲,反复研究,而且在写作时,更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表现出对祖国文字极度的虔诚之心:卢延让写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杜甫坦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更是在“推”“敲”二字上念叨过没完,不知不觉中竟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去了……古人这种对文字的态度,值得学习和借鉴。

        青史留名九错字,虽可让人学典故、长知识,领略写者的风采,但总体来说,积极意义远不如消极意义。一者,祖国的文字不能想改就改、想咋写就咋写,大家都来胡写乱造,祖国文字不知会被糟蹋成啥样;二者,对青少年是误导,当他们提出这是错字而成年人又不能解释时,可想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三者,对外国人是不礼貌,外国人学中国文字本就很难,你让他再学典故、辨别对错,他只会抓狂。善待祖国文字,规范使用祖国文字,既是一种基本的人文素养,也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既是对祖国文字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川省宜宾市毛开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