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后十七年”间,简·奥斯汀的作品并不受到时人的重视。比如翻译大家傅雷就有这样的认识。他在1951年4月15日给宋奇(即宋淇)的一封信中提到:
恐怕Jane Austen的小说也不会有多少读者。我个人是认为Austen的作品太偏重家常琐屑,对国内读者也不一定有什么益处。以我们对art的眼光来说,也不一定如何了不起。
在他的眼里,简·奥斯汀的作品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受读者欢迎的程度,都不值得一提,而且也不是他一个人这么认为。但是,1955年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毕竟出版了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经过60年的风雨,成了一个经典的译本。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傲慢与偏见》列入了大学英语专业教材。这主要取决于俞大絪教授的个人努力。俞大絪教授主编的大学英语教材,尽可能避免主流意识形态和苏联的英国文学标准的干扰,在注重人民性的同时,也看中了简·奥斯汀作品的文学性。
简·奥斯汀作品入选的是《大学二年级英语课本》(上册),由北京大学编写,实际编选者是俞大絪教授,时代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
该课本系供综合性大学及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使用,总计有十七课。全书只有三课选自英国文学名著,与其他文章的风格明显不协调。其他文章要么与诸如苏联、朝鲜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关,比如第六课是“Choi Sung-hi,the Famous Balle⁃rina”(《朝鲜芭蕾舞女演员崔承喜》),第七、八课是“We are Sovi⁃et People”(《我们是苏联人民》),第十七课是“A Letter to the Youth”(《给青年的一封信》),还有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的作品,等等。要么是现编的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生活的内容,比如第一课是“A Visit to the Capi⁃tal Theatre”(《参观首都大剧院》),第二课是“Honour”(《荣誉》,关于工人竞赛中正确的荣誉观),等等。要么是我们认可的一些英美文学作品片段。其中第十二课、十三课选自狄更斯的《双城记》,因为他是“伟大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双城记》“暴露了法国革命前封建贵族地主的专横与残暴”。
第十四课就是简·奥斯汀的“Prideand Prejudice”,选取了第一章。课后的作者介绍说,“贞·奥斯丁”的作品“对建立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起了一定作用”,还认为《傲慢与偏见》是“她的小说中最为读者所喜爱的一部”。其课后练习大多围绕所选课文展开,但也有例外,比如在中译英练习中有这样的句子:
10.英语可以认为是以后只能够和帝国主义做斗争的武器。
11.我同意你的看法,认为和平的力量一定可以战胜战争的力量。
在两道作文题中,有一道的题目是“Women’s Position in New China”(新中国妇女的地位),这些都与那个时代的特殊语境密切有关。
但总体而言,即使有上述少量时代内容的“强行介入”,本篇的选文与整个教材的风格是极不协调的,应该与主编的个人喜好有极大关系,和1956年的《英国文学史纲》(草案)擦边。但到了1959年,苏联阿克尼斯特主编的《英国文学史纲》翻译出版,这样的内容就不合时宜了。
60年代初期,国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1962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北京外国语学院主持、许国璋主编的《英语》(第一、二、三册),1963年2月出版了第四册,供全国英语专业的第一、二年级四个学期使用。第一册的印数最大,1963年修订再版,总计4次印刷,总印数为33,200册。到1964年6月第6次印刷时,总印数已经达到108,900册,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其修订本第一册的导论部分提出:
语言是一种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达到相互了解;它又是一种武器,人们利用它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我们学习的是英语,通过它,我们可以和许多国家和人民交往,在国际上进行联系和斗争;可以吸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这表明了这四册教材的编写宗旨是为意识形态服务,而不是为了文学教育的目的。
陈雪芬对初版的第一到第四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许国璋《英语》(第一册到第四册)共72篇文章,反映政治类主题的共45篇,占总数62.5%。这些政治类主题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阶级、种族问题;中西方政治、社会、生活方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革命者应有的品质以及当时的价值观(包括对金钱的看法)。
陈雪芬的统计分析印证了这四册教材强烈的政治性。当然在这四册中也有经典的英国文学作品,比如第二册第六课就节选了《简爱》中的有关内容,但主要是从政治意义上节选的,符合1956年《英国文学史大纲》(草案)的要求。
除了这四册之外,俞大絪主编了第五、六册,同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供全国英语专业第三年级两个学期使用。参与这两册编写的都是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老师,审阅者与前四册一样,都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王佐良、北京大学李赋宁和外交学院吴景荣。第五册1961年编完,1962年1月初版,首次印刷5000册,第六册1963年6月初版,首次印刷5800册。
毋庸讳言,第五、六册同样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比如第五册的开篇就是“Reminiscences of an Interview with Chairman Mao Tse-tungon the Paper Tiger”(《与毛主席关于纸老虎谈话的回忆》),作者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再比如第六册的第三课是“Speech at the Graveside of Karl Marx”,这就是恩格斯那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但毕竟这两册收入了少量英美经典作家的经典名篇,比如萧伯纳、狄更斯、雪莱、济慈、高尔斯华绥、拜伦、杰克·伦敦、马克·吐温等的作品。
其中当然也选入了简·奥斯汀的作品。第六册第十四课名为“Mr. and Mrs. Bennet”(An Ex⁃tract From Pride and Prejudice)[《班奈特夫妇》(节选自《傲慢与偏见》)]。起止页码是204—223页,篇幅有20页之多。课后练习中的中译英部分同样有着符合当时语境的话语,比如以下两个例句:
8)美帝国主义的罪行,在审讯古巴捕获的美国雇佣军时,被彻底揭露出来了。
11)“我在红军里待了十二年,”这位复员军人说,“在解放战争中我也参加过作战。”
特别是第15个例句,很有意味,它说“一般说来,我们比较侧重现代的进步文学作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给古典作品以应有的重视。”这句话是对这两册选取标准给出的最好注脚。
与《大学英语二年级教材》相比,《英语》(第六册)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选取的篇幅多了不少。课文本身选取了第一章、第二章;在课后的英译中练习中又选取了第五十六章的两段,均为伊丽莎白和凯瑟琳夫人的谈话。巧合的是,在《大学英语二年级教材》第十四课的课后练习中,其英译中练习的内容就改写自第五十六章。
因此,两相比较,它们基本选取了同样的内容,这代表了主编俞大絪的选取意旨。在不违反政治大背景的前提下,她竭尽所能选取了《傲慢与偏见》的部分内容作为课文,为这两册教材保留了一定的文学性色彩。课后对作者的介绍也不像《大学二年级英语教材》那样有所褒贬,而是用平实的语气做了本分的介绍。
课后对《傲慢与偏见》的简介一语中的,具体如下:
The story centres around the
Bennet family——Mr. and
Mrs.Bennet and their five daugh-
ters. Charles Bingley,a new comer
to their neighbourhood, falls in
love with Jane,the eldest daugh-
ter, while his friend Fitzwilliam
Darcyis attracted by the second
one,Elizabeth. Elizabeth, howev-
er,is prejudiced against him be-
cause she considers him proud.
Her dislike for him increased by
false information about him as
well as by misunderstanding on
her part.After a series of amus-
ing incidents everything is cleared
up. Darcy overcomes his pride
and Elizabeth her prejudice and
they are happily united.
(译文:该小说主要围绕贝内特夫妇和他们的五个女儿展开。新近搬到他们家附近的富家子宾利爱上了大女儿简,而他的朋友达西倾心于二女儿伊丽莎白。但伊丽莎白对他抱有偏见,她觉得他很傲慢。她的这种偏见因为对他的误会而与日俱深。在经历一系列有趣的事件之后,真相大白。达西放下了他的傲慢架子,而伊丽莎白也消除了对他的偏见,两人终成眷属。——笔者译)
除此之外,《英语》的第七、第八册由复旦大学的徐燕谋教授主编,全是英文作品的节选,我们在其中看不到任何的简·奥斯汀作品。
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恢复并没有持续多少时间,1966年“文革”开始后即完全停滞。8月25日,俞大絪不堪侮辱,服毒自杀。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修订的许国璋《英语》风靡一时。俞大絪主编的第六册英语教材1964年即修订再版,1979年4月第5次印刷,总印数为185,170册。但俞大絪的名字却很少被人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