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6月17日 星期三

    “见树木又见森林”读书法

    田子馥(吉林省)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17日   14 版)

        我从懂事起就特别羡慕识字、渴望读书。我生在东辽河上游一个偏僻山村,满屯子也找不到一本书。我就捡大人失落的“香烟盒”,找人教我认识盒上的字,然后拿铅笔头逐个写下来。香烟盒积累越来越多,我识字也就越来越多。五岁那年从我舅家得到一本《千家诗》,如获至宝,不久就可以背诵许多首。

        后来考入离家六十华里的县城读初中,喜欢读鲁迅、郭沫若、高尔基。但家贫,没有钱买书,我就钻图书馆、新华书店读书。有个星期天,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郭沫若的五幕话剧《屈原》,爱不释手,坐在书店一角认真读起来,直到下班铃声响起,营业员来呼叫。可是书还没读完,我就央求营业员阿姨,这本书暂别卖出,我下个星期天再来读。就这样,我用三个星期天读完了《屈原》,重点部分我用小本子抄录下来。

        真正步入书的海洋得到读书要领,还是1981年到1982年在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的两年。我的导师孙家琇教授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她说真正意义的读书要“见树木又见森林”,不能孤立地读。孙先生又指导我们“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读书要记卡片,动笔才动心。就这样,我一头钻进紫藤架下的小小图书馆里。馆舍虽小,却是当时北京有关戏剧类藏书最丰富的空间。

        这时我觉得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从这小小的图书馆里走出无数个一流的导演、一流演员、一流的作家理论家。我用一年多的时间阅读了一百本书,观摩了一百出中外戏剧和戏曲,记了两千张卡片。我用这些卡片整理出一篇学术论文《论戏剧的补叙艺术》,发表在《戏剧论丛》上。

        毕竟中央戏剧学院的读书给我开阔了新视野,我在创作改编大型戏曲《晴雯传》的时候有了新面貌。我避开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对立的写法,而是选择不屈服的奴隶与效忠的奴才之间的矛盾,在晴雯与袭人中间放上个贾宝玉,在情节安排上,既尊重原著,又合并了人物行为,有所创造,加上了晴雯审鸟,将补裘与搜捕大观园结合、将王夫人与袭人庆寿与晴雯之死相结合,强化了戏剧效果。这个戏的演出相当成功,得到戏剧界好评。

        201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以一部《四库全书荟要》做稿费,我终于获得一部完整的经史子集典籍。但想吃透它、参透它很不容易。贪婪的读书欲望,一种使命感驱使着我务必潜心攻读,不舍昼夜。“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读书法,又一次获得新的效应。过去的至圣先师只有孔子,没想到箕子早于孔子600年,完整地总结了殷商文化,汇成《洪范九畴》,又回归祖居地东北,成为开发东北文化的第一圣人。多年来在我心中有个巨大的项目,研究东北汉文化史,苦于资料不足,不能付诸实践。这次在深读《四库全书荟要》的同时,结合考古新发现,升华了东北汉文化的研究。红山文化考古认证西辽河等地有华夏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落、华夏第一古国、轩辕黄帝第一活动区域,庙后山考古认证东北人类最早发源地等13个华夏第一,专家称红山文化有“先行一步”的地位,由此我断定“东北乃中华文化祖源之一”。从而构成东北汉文化的崭新格局。今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专著《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

        我读书很杂,先见森林,而后才见参天大树;做学问也很杂,有美学、诗学、人类学等。1997年我退休后又被吉林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受、研究生导师。给研究生讲授读书与写作,和见树木又见森林一样,我强调“下笨功夫,挖一口深井”,一直挖下去,见一股甘泉,四通水脉。

        从读解香烟盒上的文字,到用“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把金钥匙,攻读《四库全书荟要》,阅读开阔的我的视野,开阔我的胸襟,给我勇气和力量。阅读伴随我人生前行的每一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