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读《安妮日记》

    ——给儿子的信

    罗伟章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10日   03 版)

        一凡,你读了《温故一九四二》,我再给你推荐一本书,《安妮日记》。我也是昨天才读完的。老早以前,至少,在2011年我写作有关重庆大轰炸的小说《太阳底下》之前,就想读这本书,一直没读,忘了具体原因,但潜在原因是知道的:不忍。安妮是德国犹太人,1933年,随父母迁往荷兰,住在阿姆斯特丹,到1942年,安妮十三岁,德国在占领国荷兰实施对犹太人的大清洗,安妮一家,她爸奥托·弗兰克,妈伊迪丝·弗兰克,姐玛戈特·弗兰克,藏进一幢旧楼的密室,那里曾是奥托公司的办公室。不久,范达安夫妇和他们不满十六岁的儿子,成为这个密室里的新成员。再后,牙医杜塞尔加入。如此,密室里住着八个人。两年以后的1944年8月4日,盖世太保将他们搜捕出来,抓进集中营。

        我以为,《安妮日记》一定是黑色的,充满了惨烈、恐怖和绝望,因此一直不忍去碰。读过后我才知道自己错了。那个从十三岁生日那天——应该记住她的生日,6月12——开始写日记,写了两年挂零的女孩,安妮,没有显露任何绝望情绪,连沮丧也没有。她的文字单纯,澄澈,明亮,虽被幽闭,却处处给人阳光下的感觉,也就是生长的感觉,希望的感觉。她所记录的,正是自己生长的故事。密室里的八个人,各有品性,平凡日子里的计较、争吵、迷惘、委屈、爱情、宽容与和解,在这里一一呈现。无论多么艰辛,生活依然继续。

        但毕竟是艰辛的,十三岁,该是放学后忘记回家的年龄,却被锁进狭小的空间,一天中的很长时间,不能大声说话,甚至不能说话,只能沉默,悄悄撩开窗帘一角,偷窥一下外面的世界,哪怕只看到一条狗,也觉得那是整个世界。这样的苦楚可想而知。何况安妮早慧,有天生的洞察力,对大人们振振有词的管束,既不容忍,也不妥协——她采取了主动的姿态。她不知道,身处险地,主动和被动将两不相容。她渴望的自由,正跟她一样经受磨难;如果“自由”是血肉之躯,早在安妮感觉到之前,就在人类的罪恶面前残身毁形。

        我说“人类”不说法西斯,是因为,并非只有法西斯才会那般灭绝人性。《安妮日记》的序言,是詹姆斯写的,写得非常好,他说:“是人类制造了贝尔森(关押和杀害安妮的集中营),他们在那里所做的,是人类在其内心深处觉得可以做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个法西斯,正因此,惨酷的历史才会一再重演,简单地去指责某个人,不仅无济于事,当另一个“那样的人”登上舞台,又会惊诧莫名,又只能在手足无措中承受。——这时候,艺术有了它的用武之地和高贵价值。艺术从关注个体生命出发,以人们都能理解的情感,认识人,呼唤人:呼唤人变得更美好,更善良,更完整,更公正。

        回过头说安妮。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处境是怎样造成的(我们也不知道),她是犹太人,可犹太人就该遭受歧视和屠杀吗?对此她想不明白,也不准备多想,只凭天性生活。她就像长进空屋里的小草,没有阳光,就把追求阳光的信念当成阳光,而且确实从中获得了营养。她剖析别人,也剖析自身,且慢慢懂得,为身边人牺牲一些什么,是应该的、必要的。她不避讳自己的恐惧,但丝毫无损于她的澄明,一旦把捂住耳朵和眼睛的手拿开,又去追求自由和快乐;她跟大人们辩论,怄气,学习速记、英语、法语、数学,勤奋地读书,还试着翻译……正是这种肆无忌惮的生长力量,使她本身就成为阳光:如果密室里没有安妮,无法想象人们在那里熬两年多还没疯。事实上,人们不仅没疯,还在讨论“战后”,讨论未来的生活。

        就算安妮只呈现了这些,也已足够,可是,在1943年3月19日的日记里,她这样写道:

        “德国元首”最近一直在跟伤兵讲话。光收听(密室里有部收音机)就觉得够可怜的了。一问一答是这样进行的:

        “我叫海因里希·舍培尔。”“受伤了,在哪里?”“斯大林格勒边上。”“什么伤?”

        “冻掉了两只脚,左胳膊断了一个关节。”

        其中一个伤兵心想,要是能跟元首握一下手该有多感人呵,对此安妮写道:“其实是他多么希望自己还有手呵!”这种对敌人的怜悯,是了不起的大情感,是人性中最光辉的篇章。好的艺术,无论是多么黑暗的书写,总会在某一处,让这种光辉豁然闪现。

        《安妮日记》是一段历史。学艺术,要对历史保持必要的兴趣。古希腊有个史学家,名叫波利比奥斯,他写过一本书,叫《通史》,书中说:“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回忆起他人的灾难。”这句话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要阅读《安妮日记》,也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要阅读《温故一九四二》。历史是艺术家的重要素材,历史不是陈迹,它的某些部分,与现在相通,也与未来相通。以前我对你说过选材的重要性,在此再次强调。生活中渣渣草草的,小情小绪的,尽量别往心里去,那些东西只会蚕蚀人,让人变得卑微。如果我没记错,冯小刚在《温故一九四二》的剧本、小说合集里写了个前言,其中说,王朔曾多次给他推荐《温故一九四二》,希望他能拍成电影,并且说:拍了这部电影,你冯小刚的地位就奠定了,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拍你的商业片了。王朔自出道以来,就被评论界定为“玩家”,可事实上,人家心中有杆秤,明心见性,知道轻重。

        安妮在日记中写:“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后。”这句话真是令人痛彻心肺。从写作的角度讲,此类句子,是要大作家才能写出来的,可安妮轻轻松松就写出来了。这是她能体悟的缘故,她只是诚实地道出了自己的体悟。你学艺术,要知道,唯有“体悟”过的,才真正属于你。前几天碰到几个韩国作家和批评家,其中一个批评家说,韩国作家不写体悟,写只虚构的故事,他这话是带着骄傲的心态说的,但我想说的是:第一,他说的不是事实,就我读过的数量有限的韩国作品,比如金源一的《深宅大院》,赵京兰的《舌头》,都有很深的体悟;第二,如果他说的是事实,我看不出那样的写作有什么前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