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阿英:情系芜湖归去来

    孙栋华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6月10日   07 版)

        阿英是我国无产阶级文艺的拓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一位著述宏富、成就斐然的作家、学者和藏书家。他漫长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充满传奇故事。他自1927年离开家乡后,直到1977年病逝,整整50年,再也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只把浓浓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学生,对故乡的关爱表达出来,他也多少次渴望着“归去、归去”而不可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直到他逝世十周年后,他的子女将他珍藏的书刊资料,全部捐赠给故乡人民,他的英灵才回到了梦魂萦绕的故乡。

        阿英,原名钱德赋,安徽芜湖人。1920年前后,在芜湖二女师教书。二女师是清末民初安徽几位爱国进步的教育家创办的新式学堂。在封闭落后的社会制度和封建愚昧的思想环境重重包围下的二女师,因为专门招收女学生入学,而被一些人视为异类。有人在学校门口贴了一副对联“教育教育,学生学生”,诬蔑二女师的教育是教学生生育,学生是学习生孩子。阿英讲课十分生动,常常离开教课书,介绍鲁迅先生的著作,介绍全国各地和芜湖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情况,鼓励学生不要读死书,而要关心社会,关心人心,在年青学生的心里播下自由、民主的种子。后来成为著名的左翼电影话剧演员和作家的王莹,当年在这所中学读书时,受到阿英的教诲,萌发觉醒,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56年王莹在自传中写到“革命前受阿英先生的影响甚大”,指的就是这一段人生经历。1925年芜湖爆发了大规模的收回教育权的风潮,进步学生提出废止早晚祷告,并且在晚祈祷时,撕毁圣经,奋力跺脚,掀起了反帝爱国学潮,一大批学生愤而退学。这时,已经是中共地下党员的阿英和李克农等人创办了一所“民生中学”,招收这些学生入学。阿英担任语文教员。随着北伐军节节胜利,逐渐逼近芜湖,学生思想十分活跃。阿英组织学生排练话剧《春闺梦里人》,亲自担任导演,在芜湖大戏院上演。这部话剧是根据侯矅编剧的同名电影改编的,比较真切地反映出军阀混战的罪恶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军阀战争的遣责。话剧在“白骨河边,春闺入梦,战争的结果是如此,内乱的结果是如此”的呼喊声中落幕。演出成功,引起轰动。演出时阿英站在侧幕边,鼓励学生,也分享成功的喜悦。在民生中学,阿英和李克农等人还率领学生进行了大量宣传和革命活动,被地方军阀和守旧势力视为赤化人物。

        1927年,“4·12”蒋介石叛变革命之后,芜湖也开始迫害共产党人,其时,阿英与李克农在国共合作的县党部工作,4月18日,就在敌人逮捕阿英、李克农前的半小时,他们获知消息,迅速乘坐小木船划过长江,逃离了虎口。阿英后来在《流离——1927年日记选》中,详细地记录了这段艰苦危险的流亡飘泊生活。几个月后,阿英潜回芜湖,于当年11月20日清晨辞别父母奔赴上海。自此一别,阿英就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

        阿英再次见到家乡人和学生,已经是1928年了。那时,阿英帮助上海济难会编印半月刊《白华》。王莹来到上海后,经人介绍来到济难会驻机关,帮助抄写材料、传递文件文稿。师生重逢,恍如隔世。阿英引荐王莹认识了郁达夫、阳翰笙、孟超等进步青年作家,使她受到了最初的艺术滋养。两年后,阳翰笙在征得阿英的肯定后,介绍王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阶段,王莹受到阿英的许多教诲。王莹在自传体小说《宝姑》中,写了一位“钱芜生”先生帮助她修改大学入学申请书、同王莹等几位驻机关的青年共度五一节、庆贺王莹入党、即席吟诵给王莹的赠言等等,这位“钱芜生”原型就是阿英,钱即阿英本姓钱,芜即芜湖,生即先生。阿英还介绍王莹加入明星影片公司,使王莹走进了左翼影剧的天地。

        1931年的一天,芜湖一名学生到上海,在阿英的居所法租界贝勒路一间斗室里,师生相见了。阿英拉着学生的手,端详了很久,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过了一会儿,一连串打听家乡情况,恨不能把一切都了解清楚。此后一连多日,约学生到他家相见,嘘寒问暖,询问乡情。另一名学生的父亲到上海办事,找到阿英,他正在电影摄影棚里忙碌,立即抽身陪同来人把事情办妥。阿英如此热忱接待家乡来人,表明他身在异乡为异客,情系乡梓,难以释怀。

        新中国建立以后,阿英身居北京,在全国文联担任领导工作。他曾多次向有关部门要求回故乡工作。他深切地怀念年青时代一起并肩战斗历经磨难的老同志,热心地采集有关史料,准备进行整理。1961年李克农同志一次专程看望阿英,两人回忆起在故乡度过的岁月,特别谈到不少牺牲的同志,准备替他们立传。但天不假年,李克农第二年初就病逝了。这个美好愿望最终未能实现。阿英在著述中很少谈及个人的革命经历,但在哀悼李克农之际,忍不住详细回顾与克农自幼年开始到革命胜利后的数十年间相识相交相知,特别是1927年如何在李克农的父亲和妻子帮助下,化险为夷逃脱敌人的追捕。阿英说:“这些早年的往事,一幕幕地复现在我的脑际。我忍不住流泪。”1963年秋,家乡一位青年到北京拜望母亲早年的老师阿英,阿英兴致勃勃地带着她看望了其母的友人王莹。异地相聚说不完的是家乡人家乡事。阿英无限深情地说:“来日方长,来日方长,以后我们到芜湖去,大家好好地聚一聚。”1965年1月,全国三届人大开会期间,阿英见到当年的学生、时任安徽省副省长的张恺帆,再一次表示回皖工作的愿望,游子思归的情怀,溢于言表。

        浓浓的乡情,悠悠的归心,阿英怀抱的这腔热望,却始终未能实现。一场“文革”浩劫,阿英的家被查抄了,藏书被掠劫了,人被关押了,身体被整垮了。1977年6月,阿英与世长辞。

        1987年,阿英的子女钱璎、钱小惠、钱厚祥,秉承父亲的遗愿,将12000多册珍贵书籍及一批字画、文物捐赠给家乡芜湖。钱璎说:“把这些书献给家乡的人民,是父亲的遗愿,也是我们对父亲最好的纪念。”阿英的骨灰盒也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回家乡安葬。芜湖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在美丽的街心公园镜湖小岛上,建立了“阿英藏书陈列室”和镌刻着阿英头像浮雕的汉白玉纪念基石,陈云同志题写了“阿英藏书陈列室”匾额,李一氓同志在纪念基石上题写了“文心雕龙”。此后,每年清明节,钱璎、钱厚祥都要到芜湖凭吊父亲。阿英离乡50载,生前未能了却的归乡愿望,最终还是实现了。他现在与故乡相依相亲,永远再也不会分离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