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夏琪)5月28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江苏省作协、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泰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刘仁前“香河三部曲”研讨会在南京举行。“《香河》《浮城》和《残月》是里下河地区的风俗史、城乡演变史,也是一代青年的成长史。”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高度评价刘仁前的创作根扎得深,果结得重,作品紧贴苏中平原腹地,水乡的风光、人间的烟火、美好的情感和乡音,构成富于个性特色的风俗画,散发出浓郁的人情味和泥土的芬芳。
范小青认为,“香河三部曲”在不同的故事时空,以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中国城乡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态。评论家丁帆赞扬“香河三部曲”是集风情、风景、风俗于一体的典型的乡土小说,是中国农村从乡村到城镇的发展简史,《香河》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静态的农耕文明,大量的风景画描写使作品更具审美穿透力;《浮城》则是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错描写中,展现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残月》是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社会的裂变与巨大的变迁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以当代“边城”形容刘仁前的“香河三部曲”,她认为小说在乡村文化中融入了古典意韵,而且融入得非常自然美妙,叙事从平实、朴素、淡泊、波澜不惊到惊涛骇浪的差异变化,丰富地展现了从水乡到城市的生活轨迹。评论家张宗刚觉得“香河三部曲”蕴含了内力、元气以及专业精神,张弛有度,展示了蓬勃的、野生的、自在的生命活力,在时代剧变中,表现了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具有浓郁的“乡愁”色彩。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表示,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现象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香河三部曲”是这一地方性写作的重要成果。里下河文学现象的产生改变了江苏的文学地理,丰富了江苏的文学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