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俄国革命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以往很多中国学者以苏联出版的论著为史料依据,缺乏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的描述,使读者难以获得历史在场者的体验,也限制了观察这场伟大革命的视域。苏联解体后,俄国革命史研究随着历史档案的解密和大量当事人文献的公开获得了新的史料来源,新一轮研究在此背景下得以展开并取得新的收获。姚海教授的《俄国革命》一书是国内学者依据新史料撰写的第一部全景式考察1917年俄国革命的学术专著,其最显著的特色诚如作者所言:“尽可能真实地再现俄国革命的历史,……让已经成为神话的革命重归本色”。正是在众多历史细节的呈现中,此书将俄国革命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俄国革命,其发生的根据当然有“在长时期内起作用的结构性、系统性问题”,也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危机所酝酿的革命形势,但是,这场革命之所以在1917年2月23日(俄历)爆发,则是当时的各个政党包括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袖都没有料到的。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这一天使一场大革命拉开了帷幕?以往的研究大多提及彼得格勒粮食短缺、面包供应不上而导致群众骚动,并将粮食短缺的原因归于战争。这种解释显然失之粗疏,因为如果战争导致粮食短缺是一种常态,群众的“面包骚动”也会经常发生,那为什么革命政党没有看到这种可能引发革命的形势呢?为了解释革命发生的偶然性,需要更多的历史细节才能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俄国革命》在叙述二月革命的过程时运用新的史料在细节上做了重要补充,其中“天气因素”是构成这一历史事件的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作为首都的彼得格勒粮食供应还是有保证的,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面包断档。问题出在1916—1917年的那个冬天特别冷,2月的彼得格勒出现了少有的严寒,平均温度达到零下29摄氏度,罕见的大雪盖住了铁路,火车头也因酷寒而不能开动,由此造成铁路运输的瘫痪,使原本运往首都等北方城市的6万节车皮的粮食和燃料无法移动。这就是1917年2月彼得格勒粮食短缺的直接因素,而且是一个非常态因素,所以被沙皇和革命者都忽略了。问题还在于,当粮食短缺因素出现时,群众并没有立即作出激烈反应,由于寒冷首都居民尽量减少出门,面包店前也没有人群的聚集。只是到2月下旬,天气突然转暖,22日的气温竟然升到了零上8度。这一天尼古拉二世放心地离开首都前往大本营,但就在他走后,彼得格勒居民们纷纷上街享受难得的温暖阳光,正是大街上人群的聚集使面包店供应短缺成为群情激奋的导火索,由此点燃了2月23日的“面包骚动”之火,并进而引起了连续不断的示威游行和工人罢工浪潮。当示威群众在24日达到20万人规模时,社会秩序面临失控,于是在镇压和反抗以及士兵起义中酿成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倒台。之所以要强调上述历史细节,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以往被忽略的细节,历史过程就会不完整,而不完整的过程叙事难以构成合乎客观逻辑的因果链条,这就势必大大削弱历史叙事的可信度,甚至出现逻辑悖论。马克思曾指出,如果没有偶然性,“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历史过程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而如果没有必要的历史细节,偶然性也将难以解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俄国革命》对二月革命发生过程的历史细节补充,使这场偶然发生在1917年2月23日的群众自发的革命具有了更具可信度、也更合乎当时历史场景的描述和解释。
以上只是《俄国革命》一书中大量历史细节之一例。在笔者的阅读体验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而在过去的出版物中未曾读到的细节描述。如:二月革命后列宁的回国历程。以往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有很多艺术成分。本书作者则在书中专设一节,为我们提供了详实的历史细节。其中,“取道德国回国的方案”和“铅封的车厢”将这一历史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而生动的历史场景绝非文学想象和艺术创作,它所呈现的恰是第一手史料的丰富内容和作者对史料的精准解读。通过这一历史过程的还原,不仅让读者具体了解了列宁当年的传奇经历,而且澄清了被有些国外出版物蓄意歪曲的这段经历的真相。
即使对人们熟知的十月武装起义和攻打冬宫,《俄国革命》的叙事也比以往的同类著作更为详实。在“最后的冲击”一节中,10月24日—25日的事态进程大致按小时叙述,夺取冬宫更是如工笔画,读来使人感觉如同置身现场。正是在这一历史场景中,我们知道了:参加十月武装起义的首都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共2.5万—3万人;起义过程中共死亡6人,伤50人;攻占冬宫的时间曾一再推迟,原先定在中午,后来改到下午3点,再后来又延到6点,最后,晚上9点40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进行了空弹射击,发出了进攻信号,而此前守卫冬宫的近3000名军官、士官生和妇女突击营女兵已经有一半左右离开了冬宫,并带走了6门火炮中的4门,“阿芙乐尔号”空炮发出后又有不少士官生和女兵离开了冬宫,当半夜过后起义者进入冬宫时,冬宫的守卫者已大部撤离,余下的也放弃了抵抗,凌晨2点,临时政府部长们所在的二楼会议厅被占领,被逮捕的部长们被押往彼得保罗要塞,十月革命就此成功。这一历史场景与苏联电影所表现的攻打冬宫的画面有很大差异,书中的历史细节比之电影艺术明显缺少了壮观的激烈交火和起义者排山倒海般冲入冬宫的场面,但是艺术创作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