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阅读史
叶永烈
我最早阅读的是两本图画书,一本是《人猿泰山》,一本是《鲁滨逊漂流记》。
这两本图画书,是我从父亲的书柜里找到的。父亲有好几个书柜,放着各种各样的书。这两本图画书浅显又有着有趣的图画,《人猿泰山》所描述的非洲森林,《鲁滨逊漂流记》所描述的荒岛生活,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所以引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
童年时期喜欢读《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童话。特别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给我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因为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组织班级里的同学演出了这个童话剧,主角小女孩由班上同学蒋玉蓉饰演,我也是剧组成员。
解放初,我的表姐、演员戈烟从上海来温州,送给我一本连环画《白毛女》,我第一次知道白毛女的传奇故事,而这故事有着强烈的阶级斗争意识。
我先是看家里的书。父亲那几书橱的书,让我看光了,我便到学校图书室、少年之家去借。上中学时,我向温州市图书馆等申请借书证。至今,我仍保存着“温州市图书馆读者证”、“温州市文化馆图书室借书证”、“少年之家出入证”。其中,那张“温州市文化馆图书室借书证”上有借书记录,从1956年7月31日至8月29日暑假期间,我共去该馆借书15次,差不多两天去借一次。
那时,我爱看《把一切献给党》、《普通一兵》、《团的儿子》、《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源泉》……我很崇拜书中的英雄人物。有一次,我读《真正的人》,被“无脚飞将军”的英雄业绩深深感动,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读后感,交给语文教师。不过,《真正的人》开头,用了很长的篇幅单纯描写森林里的景象,我看不下去,“跳”了过去──我喜欢读故事性强的作品。到了高中,我开始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呼啸山庄》这样的书。
我也爱看中国古典小说。像《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看了好几遍。我最喜欢《西游记》,作者那丰富的幻想力使我深为佩服。这样的古典名著,多读几遍是很有好处的: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被书里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读得很快,一口气看完,像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第二次,第三次读的时候,所关心的不再是故事情节了,细细品尝,下马观花,这才真正读懂这些书。
父亲有古文功底。那时候,父亲是银行行长、钱庄总经理,每天开门营业前,他要给员工讲解《古文观止》,所以买了很多本《古文观止》,员工人手一册。我也跟着学《古文观止》。我考上北京大学时,从家中带走的两部书,一是《古文观止》,二是《饮冰室文集》。迄今这两部书仍在我的书架上。
我看书时,有个习惯,读到精彩处,就随手记在笔记本上。这对于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很有帮助。一天,我得到一本精美的布面烫银的日记本,忽发宏愿,要自己编一本名言俗语的摘抄本,将精彩的词汇、诗句集中起来,经常翻翻。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想了好一会,取名“小辞源”。《辞源》词汇丰富,冠上一个“小”字,含涓涓细流的意思。这本《小辞源》,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编辑的《景物描写辞典》一类的书。那时候,买不到《景物描写辞典》那样的书,不过通过自己的摘抄,印象更深。至今,我手头仍保存着这本《小辞源》,有时,还要拿出来翻翻。在这本《小辞源》中,记下了五六万字的名言、佳句、成语、口头禅,光是成语就有上千条;还详尽记叙了诗的韵律,包括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绝和七绝的格式,以及各种词牌的格式。
上中学时,我也很爱读科普书籍。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像一位忠实的向导,领着我进行了一次“室内旅行”,使我明白了自来水、衬衫、镜子之类,也有许多科学奥秘呢。有一次,我借到一本翻得很旧的《科学家奋斗史话》,一口气把它看完,接着又看了一遍。我懂得了科学家不是天生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我还读过《趣味物理学》、《趣味几何学》,至今仍记得其中一些内容。比如,一个飞行员在驾驶飞机时,忽然感到脖子痒痒的,顺手一抓,抓住的竟是一颗子弹!这是因为敌人射来的子弹的方向、速度跟飞机差不多。这个有趣的故事使我明白什么叫“相对运动”。同样,读了“西瓜穿钢板”,使我明白了西瓜能够穿过迎面飞驶而来的坦克的钢板,也是“相对运动”的缘故……我特别喜欢这些用文艺笔调写成的富有趣味的科普读物。后来,在上大学的时候,20岁的我成为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便得益于中学时代的这些阅读。
常常有人问我,你怎么会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你小时候读什么科幻小说?我小时候读的科幻小说,跟你们现在读的科幻小说全然不同。我在21岁写作《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前,既没有读过法国凡尔纳的“硬科幻小说”,也没有读过英国威尔斯的“软科幻小说”,更没有读过美国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科幻小说”。
使我对科幻小说发生兴趣的是两篇苏联科幻小说,尽管这两篇科幻小说都没有“名气”。其中一篇叫《射击场的秘密》,我记得当时是从《中国青年》杂志上读到的。《射击场的秘密》是惊险样式的科幻小说。故事很有趣,事隔几十年,我仍能复述:间谍拍摄的微缩胶卷被查获了,所拍摄的是军事禁地——射击场。奇怪的是,拍摄者的视角都很低。据此推理,破案的焦点集中在一只可以随意进入射击场的狗。最后查明,是间谍在狗的一只眼睛里安装了微型照相机……这篇情节跌宕、幻想出人意料的科幻小说,使我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
接着,我又读苏联科幻小说《奇异的“透明胶”》,写的是一天清早,有人正在刷牙,忽然见到从空中飞过一个人,大为惊讶……这“空中飞人”是怎么回事?经过侦查,才知道原来是一位发明家发明了奇异的“透明胶”,充进氢气,就飞上了天空。这种“透明胶”有着奇异的用途……
我也很爱读中国当代小说。记得,邓友梅的小说《在悬崖上》发表的时候,我在念高三。我站在温州的新华书店里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久久地激动着,“蓝皮猴”的形象从此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后来我在出席作家代表大会时特地找邓友梅老师合影,因为我年轻时曾是“邓粉”。我也喜欢读王汶石小说,可惜后来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在民国小说中,我爱读废名的短篇小说。
诗词阅读滋养的童年
梁衡
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注意对孩子专门的选读和辅导,差一点的也会教一些俚语儿歌。这是一种审美启蒙,是情感培养和音乐训练。
我大约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除了语文课本里有限的几首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课外阅读。最早的读本是《千家诗》,后来有各种普及读本《唐诗100首》、《宋诗100首》及《唐诗选》、《唐诗三百首》,还有以作家分类的选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顺便说一下,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学时正是“文革”前中国社会相对稳定、重视文化传承的时期,国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古典文化普及读物,由最好的文史专家主持编写,价格却十分低廉,如吴唅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几角钱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活叶文选》,几分钱一张。不要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书、单页,文化含金量很高,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给青少年“滴灌”着传统文化,培养着文化基因。这是我到后来回头感知到的。说到阅读,我是吃着普及读物的奶水长大的。
和一般小孩子一样,我最先接触的古典诗人是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中总有一些奇绝的句子和意境(意境这个词也是后来才知道的),觉得很兴奋,就像读小说读到了武侠。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并不懂这是浪漫,只觉得美。后来读到白居易《卖炭翁》、《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又觉得这个好,是在歌唱中讲故事,也不懂这是叙述的美,现实主义风格。总之是在朦胧中接受美的训练,就像现在幼儿学钢琴,学跳舞。后来读元曲,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不说人,不说事,只说景,推出9个镜头,就制造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就是王国维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要想后来能够领悟,就要预先播下一些种子,这就是小时候的阅读。
一说古诗词,人们可能就想到深奥难懂。其实古人的好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因为诗的功能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上争风流的。倒是今人学诗、作赋,食古不化,以僻为荣,不美反涩。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韵的美。后两个都是审美训练。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要用到的。我们常说,文章美得像诗一样,就是指文章的意境和韵味。在所有文字写作中,只有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美感的。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濡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地涌流出来。现在一般人家节衣缩食给孩子买钢琴,倒不如备一本精选的古诗词。因为成人后,一万个孩子也不一定出一个钢琴家,倒是有一千个要写文案,一百个会当作家,而且在成人前每个人都得先当学生,人人都要写作文。
诗歌阅读对我后来写散文帮助很大。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心情无法用具像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借“他山之石”,以造成一种意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所谓模糊比准确更准确,绘画比摄影更真实。
书本改变的人生走向
李佩甫
五十年前,在一盏油灯下,我有幸读到了此生看到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时光荏苒,五十年后,直到今天,一切都模糊了,可我仍然能记得这部作品的名字,它叫:《古丽娅的道路》。这本书是我从一位小学同学那里“借”来的。我这位同学的父亲,本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可他却成了右派。这个身材高大的“右派”那时正在街道上打零工,干挖沟之类的活,他常常被街道的小脚老太太训得咧着大嘴哭……这都是我亲眼看见的。可他家有书!
我要说的是,正是书本改变了我人生的走向,也由此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那时候我还不懂世事,也不知道应该反对什么。在我模糊不清的、在时间中多次被修饰篡改过的记忆里,这本书是有颜色的,它五光十色,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一个“天堂”,一个小城市贫寒家庭的工人儿子眼中的“天堂”。我得说,在我干渴的童年里,这是一本有气味的书。我一下子就闻到了书中的气味:甜点的气味,“大列巴”的气味,果酱的气味,还有沙发、桌布和羊绒地毯的气味……是的,这气味一下子就把我给征服了。虽然那时候我从未吃过面包,也不知道什么是“大列巴”,然而,在中国最饥饿的年代里,我却“吃”到了最鲜美的“大列巴”。还有声音和语气,那种用鲜牛奶和白面包喂出来的声音,那种在插有鲜花的、铺有亚麻桌布,大瓷盘里摆满了红苹果的桌前,坐在沙发上,听着优美的钢琴曲,尔后再谈论什么时发出的声音和语气,带有阳光和青草气味的声音和语气,风透过白色的窗纱把那甜美的声音送到了我的耳边,甚至连呼吸都是诗意的。就像百灵鸟在歌唱,或者是一串一串的银铃儿在响……虽然我还没有见过银铃,虽然我还不知道什么样的鸟儿是百灵鸟,虽然我还没见过白色的窗纱……还有爱情,当然有爱情,“布拉吉”迎风飘扬!这本书让我早在童年里就有了关于爱情的标尺:一个穿“布拉吉”的姑娘正向我走来,汪着一双水凌凌的大眼睛,脚下有一双天蓝色的小皮鞋,弹弹地走。这里有八个字的刻度:高贵、美丽、健康、善良。这就是俄罗斯文学最初对我的浸润。
喜欢的书常读常新
王跃文
我小时候的阅读相当有限,中国农村的阅读条件至今都没有得到改变。我的《漫水》获得鲁迅文学奖,家乡的父老乡亲很高兴,提出来要在村里建个“王跃文创作室”,我没有同意。我倡议建个“漫水书屋”,发动社会各界朋友捐书,自己承诺在有生之年每年捐一定数量的图书。这个书屋现在已建起来了。
我的文学阅读是上学以来的事。我最热爱的中国作家是曹雪芹和鲁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是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这些作家的作品,对我都有很深的影响。
我喜欢的书会常读,有常读常新的感觉。我做些简单的阅读笔记,或在书上写几个字的感受。除了读文学作品外,作家应该多读杂书。比如,有回碰上一本《清俗纪闻》,这是日本德川时代宽政年间日本长崎地方长官中川忠英编写的,详细记录清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一带的风土人情、生活起居等,图文并茂。看这样的书,能够了解当时中国人生活的大量细节,是正史上看不到的。
阅读文学名著开始的人生
范小青
现在记忆中只留下两本书(十二岁前),一本是外国的童话故事之类的书,是上下册的,书名叫什么已经忘记了,另一本是我母亲的书《欧阳海之歌》,印象中它的封面是红色的,这两本书一直藏在我家唯一的一只小书柜里,书柜是母亲的宝贝,不许我们碰的,它又是木门,看不见里边有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书,我都不知道。这两本书我读过,好像还想要做像欧阳海一样的英雄呢。这是残存的1966年以前的一点点记忆。
后来全家下放到农村,农村基本上是没有书的,队里有几个知青,好像有书,但他们只和我父母亲来往,我那时也已经十三四岁了,却没人把我当大人一样给我书看,或者,是看过的,但是忘记了。接下来我上高中,正赶上所谓的“教育回潮”,学校大抓功课,我们都努力学习,看的闲书还是很少。一直到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尤其是在大一大二的两年里,几乎天天晚上,或者不上课的白天,都泡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几乎读遍了所有能借到的世界名著,那真是一段奢侈豪华的日子,我还做了好多读书笔记。有时间我十分想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大三那一年我开始学习写小说,后来走上文学之路,绝对和那一场维持了近两年的阅读盛宴有很大的关系,或者甚至可以说,是那许许多多文学名著,带领着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连环画出租屋里的童年阅读
范稳
我的童年在文革时期渡过的,那时几乎无书可看。家里也不可能有什么存书。可能看了些革命题材的书,如《刘文学》、《高玉宝》什么的。
童年时期的阅读和连环画分不开。当然也多是革命题材的连环画,但是连《林海雪原》这样的连环画都不容易找到。记得要去小人书书店租看,交两分钱可以看一个下午。偶尔可以在那个书店里找到《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的残缺本,都是破四旧后的“幸存书”,经常少页码,破边损角的。还得偷偷地跟店老板借出来看。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学校有个小小的图书室,没有什么好书,有一天翻到一本《中法战争》,讲的是清末时期抗法的那段历史,囫囵吞枣地看了。还得到老师表扬,说小小年纪就开始关注历史事件了。十岁时过生日,母亲给了一块钱,在那时真是一笔大钱呢。和姐姐商量来商量去,不知道该怎么花,后来进了新华书店,也不知道该买什么书,最后决定买一本《新华字典》,不记得价钱了,但肯定那一元钱没有花完。
我的创作理想大约始于上了大学后,记得读的第一部大部头小说是《金光大道》。
小人书的启蒙
陈应松
我没有读什么书。但我喜欢在我们小镇的街头看小人书,我们叫娃娃书,一分钱一本,有时可以两分钱看三本。所以我的启蒙是看小人书。《三国演义》、《水浒》,这些并没有在我童年时被禁。还有一些革命作品的,一些童话书,什么《神笔马良》、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还看过纯文字的冰心的散文。
我从小爱画画也是小人书连环画对我的影响。我小时候是真心喜欢画画,后来在小镇画画写字有了点名气。我们家乡的人都知道我画画,写美术字,画毛主席像,可以画很大幅的,在小镇的墙上。后来阴差阳错写书了,这是我一生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