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

    来新夏先生的随笔

    赵胥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20日   10 版)

        “来新夏随笔自选集”(《问学访谈录》《书卷多情似故人》《说掌故论世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

        来新夏先生生于书香门第,青年时期的求学阶段是在抗战的特殊时期度过的。他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时代,遭遇过“文革”的考验,可以说历尽坎坷磨砺,但内心深处蕴藏的老庄精神使其对人生有着超然而独特的理解。他的文章,有的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抨击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令人观之,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有的对生活的某个细节片段刻画得细致入微,衣食住行,皆成文章,让人不禁拍案叫绝;有些学术性强的文章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足以作为研究人员的参考。凡3册的“来新夏随笔自选集”的出版使我们得以较为充分地领略来先生随笔的魅力。

        学者出身的来新夏先生所作的散文随笔包罗万象,大致可分为:知识性随笔、抒情性随笔、叙事性随笔。来先生创作了大量的知识性随笔,这些文章,虽以随笔的形式行文,但内容涵盖了文、史、哲等诸多方面大量的专业知识,颇具学术价值。来先生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博,在他的诸多随笔中,有一些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人们很感兴趣却不甚了解的掌故,如《故宫与逊帝》介绍了清帝退位后的隐秘生活,其中包括很多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邮票的说古道今》从一个集邮爱好者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邮票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再如他的《番薯的引进》,从人们常吃的一种食品——烤红薯讲起,梳理了番薯这种作物是怎样引进到中国并推广开来的。

        生在江南,成长在北方,使来新夏具备了南方人的细腻与北方人的豪迈,丰富的人生阅历则使他的胸襟愈发博大,使之在面对一些挫折的时候更加乐观豁达。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视坎坷为人生必经之途,视一时辉煌为过眼云烟,视未被启用为淡泊明志,视生老病死为人人难逃之自然规律,视欢乐为一时之兴至,视离合为宴席之聚散,视家无余财为君子固穷,视家人父子若友朋相聚,视挨整受压为心无愧怍……”这样的精神在他的随笔作品总清晰可见。

        来先生一部分的随笔是以叙事为主的。或通过叙述一件事,或把一些相关的事情串联起来,通过一系列的事情,阐明一些道理让读者有所感悟。《中毒记》中,来先生叙述了自己在一次会议时,在所下榻的宾馆中经历的食物中毒的窘迫遭遇。本来发生过的一系列事情,既痛苦又尴尬,但来先生能够把这些遭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现出来,令人看了不禁捧腹。来先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于此可见一斑。

        来先生的随笔特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合理。他的随笔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

        二是情感真挚。来先生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爱书、读书、著书、藏书,我们可以从他的随笔中体会到他对书的那份挚爱。有得到一部好书的欣喜若狂,有沉浸在字里行间的沉醉忘我,有对自己钟爱典籍的认真批注,当然也有痛失爱书的悲伤和无奈。从《我的线装书》《旧书摊》中都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来新夏先生得到心仪的书之后的喜悦之情。而在《藏书的聚散》等几篇随笔中,记述了自己心爱的图书在那个特殊时期当着自己的面被付之一炬时,那种道不出来的感觉,读之不禁令人产生义愤与同情。

        三是语言丰富。纵观来先生的随笔,就会发现他的语言风格不同。学术性强的文章广征博引,显示了作者的专业功底。通俗性的文章语言朴实无华,诙谐幽默,雅俗共赏。还有些文章辞藻优美,诗意盎然,显示出作者诗人的情怀,文学家的修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