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作品,它呈现出来的采访力量令人叹服。它几乎对话了200位互联网专家、学者。这差不多囊括了全球所有互联网行业相关的核心人物。
300多年来,全世界尽管在基本政治制度没有达成共识,却对于脱胎于普鲁士教育体系的现代教育制度达成了共识——它已经成为当今几乎所有国家的知识传授体系。然而这个宏伟体系,却在21世纪被一个叫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人所撼动了。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名老兵,我发现最近几年来,业界很流行“降维攻击”这个词语。它源自一本科幻小说《三体》,在它设计的情节中各个星球的文明程度用“维度”来排序。两个星球文明之间发生战争的时候,“高维文明”面对“低维文明”具有绝对性优势,所以战争获胜的法宝无疑成为“提高自己的维度,降低对手的维度”。因此不难理解,鉴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给产业带来的变化过于快速、诡谲,以至于大家不得不上升到“文明冲突”的层面上去理解它。《失控》作者凯文·凯利说,“互联网必然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讲也佐证了这一点。互联网引起的新变化,带给我们的困惑和心灵冲击比比皆是:比如说诺基亚手机帝国,2007年还占据绝对优势的全球40%份额,但短短4、5年内,高达几千亿欧元的市值在一片诧异中迅速崩塌,惨遭被微软收购命运;比如说美国一款名叫SnapChat的小工具,其主打的“10秒即删”功能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无聊,可就是这批年轻人楞是把这款小软件捧上了愈百亿美元的估值,直接撼动着Fackbook王朝。
无论产业,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在互联网的旋风里迅速发生蜕变,使得我们自然而然油然而生一种渴望,期望对互联网的前世今生、内在逻辑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015年2月面市的图书《互联网时代》则迎合了这一需求。需要一提的是,它也是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热播的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的同名图书。它不仅收录了纪录片的精彩解说词,更拓展了许多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其容量远高于纪录片。据该书一位编辑介绍,纪录片的文字稿大概8万字篇幅,而图书版则扩充到了20万字。
本书的内容结构,分为时代、浪潮、能量、再构、崛起、迁徙、控制、忧虑、世界、眺望十个部分,既有将互联网时代放入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对比的宏观视野,又有对互联网产业崛起各种内在驱动力的精要概括,还有它与生产关系、组织变革、社会个人价值、社会文化之间关联丝丝入扣般的解读,更有对于新技术造成的隐私和伦理问题的居安思危,当然也少不了对各种热点新技术的前瞻性展望。总之,这是近年来一部比较少有的,能全方面地分析互联网时代各个层面的作品。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作品,它呈现出来的采访力量令人叹服。它几乎对话了200位互联网专家、学者。这差不多囊括了全球所有互联网行业相关的核心人物,尤其是6位“互联网之父”的访谈(如阿帕网项目前负责人拉里·罗伯茨,万维网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TCP/IP协议联合发明人温顿·瑟夫等)在这一部书里全部聚首。相信该书的采编团队会感到庆幸,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缔造者们恰好和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中,我们具备亲自聆听他们的时代便利。或许多年后,这部图书会成为研究互联网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史料,一部互联网缔造者和早期探索者们的“口述历史”。
本书中,令笔者比较有兴趣的一个案例,是互联网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造以及由此凸显的个人改变世界的力量。现代意义的教育制度,也是中国主流采用的“K-12”体系(学前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和大学教育,均来源于18、19世纪的普鲁士。有意思的是,如本书介绍,300多年来,我们整个世界因为文明的历史差异,尽管在基本政治制度没有达成共识,却对于脱胎于普鲁士教育体系的现代教育制度达成了共识——它已经成为当今几乎所有国家的知识传授体系。然而这个宏伟体系,却在21世纪被一个叫叫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人所撼动了。他仅仅用几百美元成本的录像设备,录制的几个教学视频,逐步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在线教育风暴。截止2012年,可汗学院每月向600多万学生提供教育,教学视频的点击数超过1.4亿次,仅萨尔曼·可汗本人就累计制作超过了3000多个教学视频。在可汗学院的粉丝中,不仅有普通中小学生和老师,也有像比尔盖茨这样的“大V”。这正是互联网的力量所在。
如本书所言,互联网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新能量、新模式般的冲击。无数萨尔曼·可汗会随着这样席卷而来的浪潮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改变我们整个世界的命运和游戏规则。为了成为命运的主宰,我们只能拥抱变化,贴近我们正生活的全新时代,去进一步地看清它。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2月,4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