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5月13日 星期三

    小大之辩

    ——评叶嘉莹先生《小词大雅》

    汪泽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5月13日   18 版)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加]叶嘉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42.00元

        《小词大雅》由叶嘉莹先生九篇词学讲稿整理汇编而成,意在揭橥“小词”中的“修养”与“境界”。受此启发,笔者特从庄子《逍遥游》中断章取义,以“小大之辩”为主题,对是书之思想内容、论说方式及写作意义等加以简要评述。

        词之“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篇幅之短,源自最初配乐演唱、和调佐声的歌辞属性;二为地位之卑,因其丽而不经、靡而非典的“艳科”本色。故而叶先生亦引述清代张惠言之语,以“微言”称之。“微言”在张氏话语体系中不免打着儒家诗教的烙印,与皋文之经学素养,以及“深文罗织”、附会政治伦理的解词方式意脉相通。“大雅”,则如《诗大序》所云,“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同样浸润着浓重的政教色彩。本书对于“微言”、“大雅”的运用,皆变更了原始含义。尽管,结合中国古代社会家国一体、男女同构的伦理背景,叶先生没有推翻弃妇逐臣、美人香草的风骚兴寄传统,在合理限度内也并不排斥以佳人失偶感才士不遇的解读方式。但“小词”之“大雅”,“微言”之“大义”,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更大意义上,随着作者的娓娓讲述,我们可以认识到,此一规模狭小、地位低微的词体,亦能折射出渊广的修养、高远的境界、深邃的哲理和浓挚的情感,在深隐窈眇之中实渗透着强大丰厚的感发力量——无论是“担荷人类罪恶”之沉痛悲悯,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之澹泊高致;是年命如流、美人迟暮之悲慨无奈,还是春花开落、莺燕无猜之坦荡笃定;抑或在担当与超脱、希冀与失落之间挣扎缱绻、百转千回的种种情感与心力投注。小词之中,呈现出真淳美善之情感境界,凝聚着人格精神的伟岸与光明,是为“大雅”。

        本书在篇章设置及论说方式上同样体现出“小”与“大”的辩证统一,尽管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却能给人以研究方法的深远启迪。刘勰《文心雕龙》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之说,勾勒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论文叙笔”模式,《小词大雅》之论述体例、解词方式具有类似思路。是书首讲以“兴于微言”肇端,引介主题,对“小词”之起源属性、命名缘由作出宏观概括;而从次讲开始,则选择典型作家作品加以评讲,并贯穿张惠言、王国维等人之论词文字。

        对于具体作品之微观,叶先生则往往注重介绍词人及评论家的生平际遇、人格性情、学养襟抱等,如张惠言精于易学的联想推衍能力,王国维服膺西方文化的悲观人生哲学,李璟作为偏安君主的隐性危亡意识,冯延巳以开济老臣自任的鞠躬尽瘁心理,柳永在用世抱负与现实挫辱间的冲突矛盾,晏殊于仕途顺境中的柔情锐感和理性观照,辛弃疾欲恢复中原而难酬其志的失意之悲,苏轼在迁谪转徙中对儒道志意的圆满融合,等等。读者于“颂其诗,读其书”的同时能够“知其人”、“论其世”,从而更为充分地理解词作、词论之产生背景及思想底蕴。

        先生评赏词作,更能着眼于“小”处,字斟句酌、剖情析采,深入到包括修辞、典故、意象乃至音节、用字在内的各个细节,聚焦于作品的每一处微妙品质。冯延巳“闲情”之郁伊惝恍,李璟“菡萏”之古雅高贵,欧阳修“犯寒开”之沉着豪放,张惠言“江南铁笛”之刚柔相济,秦观“金炉小篆香”之珍贵芬芳、炽烈缠绵,皆堪为证。读者可凭此认识“小词”于显微结构中寄托情思、引发联想的本质属性,以实例呼应“兴于微言”的提纲挈领之说。

        从“大”的方面来看,作者在“化整为零”的同时又能“聚零为整”,以微观结构的分析襄益于整首作品声情美感的发扬。且先生释词,极善于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打破单一维度的解读模式,以互文性视角观照赏析文本。每首词作除对典故出处有所介绍外,亦注意引述同类主题作品,如在张惠言《水调歌头》(其一)评赏中结合苏轼《独觉》及俞樾《落花》,在李煜《相见欢》评赏中结合张惠言《水调歌头》(其五)及杜甫《曲江》(其一);于共同的感春惜花主题下,通过正向与反向的穿插对比,使读者形成对数家词人词作不同修养境界的鲜明印象,甚至有助于启发专业学者构建古典诗歌意象主题史的线性思路。除诗词文赋、词论诗评以外,叶先生对经史子书及小说戏曲亦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以深厚学养拓宽读者的认知视域,更使“小词”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与文学历史的“大语境”。

        在跨越作家作品、文体属性的同时,作者也进一步延展研究视域,力图打破国界、语言的隔阂,将中国古典诗词移植至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中。讲稿对关键语汇加以英译,如“词”(songwords)、“花间”(Collec⁃tion among the Flowers)、“微言”(micro structure)等,既与国际接轨,也有助于现代读者对词之属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叶先生注重以欧美理论阐释中国词学,本书中将“蛾眉”、“画眉”对应“文化符码”(culture code),“弃妇”结合“双重性别”(dou⁃ble gender),王国维“三种境界”之断章取义联系“诠释循环”(hermeneu⁃ticcircle)与接受美学(aesthetic of reception),“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评说则以“显微结构”(micro struc⁃ture)及“双重语境”(double contact)释之。此种做法,绝非出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而自有其学术眼光。古代词论诗评受中国历史上文学的非主流地位所限,或依托儒家经史的穿凿附会,或类同庄禅哲学的直观体悟,在落实与玄虚之间,往往难以搔到痒处。20世纪初,王国维“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为小词的解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但其在中西新旧文化掣肘拉锯间形成的种种淆误、割裂、晦涩之处,依然有待更正和诠释。叶先生能发其未竟之绪,以穿越百年的眼光与见解纠正王氏之失谬,亦为《人间词话》的象喻式批评找到逻辑鲜明的理论支撑。

        百页有余的一册小书,因其体例篇幅所限,固无法如叶先生之其他论著将词与词学的妙谛宏旨一一展开,但依然凝结了通达古今、联结中外的大智慧、大情感,对于爱好诗词的读者而言,实有灌顶醍醐式的非凡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