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22日 星期三

    为了提升阅读品质的持续努力

    评论家 雷达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22日   20 版)

        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津图书奖”已经评选了十届了。在我看来,经过十年的持续努力,文津图书奖尽管未做大力宣传,却颇有些“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风度,其潜在的影响力在读者中日益扩大。

        现在这个奖不仅在业内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力地加入了推进全民阅读的热潮和书香社会的构建。文津,文津,含有以文化为桥梁之意,也即做文化之使者,学术之津梁。事实正复如此。作为图书的收藏者和管理者,国家图书馆通过文津图书奖的评奖过程,搜集好书,披沙拣金,在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三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系纽带,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现在,无论著书人,读书人,抑或出书人,大都很看重文津奖的获奖篇目和推荐篇目,作为有价值的图书信息;也都把获得文津图书奖,包括进入推荐篇目,视为很高的荣誉。

        回头来看,获得十届文津奖的图书阵容的确十分可观。社科类、科普类方面,给人印象深刻的好书不少,比如季羡林的《风风雨雨一百年》,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胡德平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资中筠的《自选集》,庞朴的《中国文化十一讲》,周有光的《拾贝集》,齐邦媛的《巨流河》,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等等;译著如《大数据时代》,《万物简史》,《耶路撒冷三千年》,《洛杉矶雾霾启示录》,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等等。当然,这些还只是获奖作品中的一部分,更为豪华的阵容还要看每年的推荐图书,那才是一个更为丰富的森林,给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

        作为多年来参与文津奖评奖的评委,我个人理解,这个奖的定位首先是面向大众,坚持大众阅读的方向的,但这并非通俗化的同义语,它是随着大众精神需求的提高和读者人文视野的扩展而提高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又是很讲究学术品位,信息含量,人文精神,创新价值的,它实际是将学术性,专业性,民间性紧密结合的一种评奖,它有别于许多奖项,为海内外学人所推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现在的读书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读者陷身茫茫书海,亟需沙里淘金,尽快找到好书,于是“榜单”出现了,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有一些是好的,有一些则是为商业利益和低俗需求服务的,难免以次充好,以劣驱优,不可信,不可靠。读者被各种各样的“榜单”所诱引,甚至被绑架。可是,我们又不可能没有“榜单”,而且我们特别需要好的“榜单”来引导读者,结束盲目阅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文津奖是比较求实,谨慎,注重人文品格和知识含量的。

        我还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很干净的奖。一切从文本出发,不看背景,不看来头,不跟风,不逐浪,坚持实事求是,选拔出最具实力,富有人文内涵,值得肯定的作品,力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谓权威性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史识的基础之上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