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22日 星期三

    洪子诚:诗歌应该让我们更亲近日常生活

    本报记者夏琪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22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夏琪)4月18日,几位来自北大中文系的诗歌研究者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在北大课堂读诗》来到北京单向空间,共同讨论诗歌细读的可能性,增进对当代诗歌的了解。

        研讨中,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到进入新世纪,很多批评的声音认为,90年代的诗歌不如80年代的诗歌,处于衰败或者贫乏期。洪子诚曾经对90年代的诗人和作品做了一些梳理,希望具体分析出其与80年代相比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洪子诚说,诗歌阅读,不必总试图挖掘出非常深奥的东西,诗歌应该让我们更亲近日常生活。“在北大课堂读诗”这门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设的,也希望进一步探索诗歌阅读的思路。讲课内容经过录音整理,2002年曾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吴晓东认为,90年代诗歌比80年代北岛顾城的诗歌更难懂,“20世纪以后,从现代主义诗歌开始,诗歌就已经变得不能被普通大众接受,诗歌成为极少数人的事。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有一句话,他说诗歌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他自己写诗也献给无限的少数人。这个无限到最后就剩他一个人,再无限下去,无限的数字可能会变成零,连诗人自己也不懂写的是什么。”吴晓东说,这就是90年代诗歌面临的一个困境。因此,他认为诗歌细读很必要,一目十行的阅读很难进入诗歌的世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