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8日 星期三

    阅读再认识 书香中国梦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8日   08 版)

        今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接受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外记者采访时指出,全民的阅读量逐年增加,是中国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之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还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如果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农耕时代华夏理想的生动写照,那么,李总理关于全民阅读的上述阐释,则是信息时代炎黄子孙在逐梦旅程中建设书香社会的全民共识。“全民阅读”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说全民阅读的春天真的来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东西方文明得以传承和光大的重要方式。在东亚儒家社会里,阅读承载着移风易俗、化育万民的社会责任,在西方基督文明中,阅读则是开启民智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推手。东西方的先贤圣哲、政要精英,都视读书为人生修行。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阅读都成为他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书房也因此成为他们居所的鲜明特征。毛泽东更是在书房里作息起居,运筹帷幄。阅读不仅是他们快意人生的华彩乐章,也是平凡人生乃至曲折人生的心灵力量。美国总统林肯曾说,最好的朋友就是书友。晚清名臣曾国藩更视读书为人生第一快事,他认为君子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访问时如是说。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其自传中亦谈到,在她人生最灰暗最苦难的岁月,是冯友兰的名作《中国哲学简史》使她获得精神重生。实际上,阅读涵养浩然之气既是个体经验,更是精英阶层的共同体悟。

        历史的车轮驶入信息时代。如今“阅读”的资源和机会,比历史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来的充裕和便捷,但中国全民阅读的情形却令人堪忧。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组数据,韩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11本,法国为20本,日本为40本,以色列则高达64本。成人对阅读的轻视,必然影响到未成年人。该调查报告还显示,2013年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不过是6.97本,0至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长,平均每天只愿意花费23.87分钟陪读。0至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的次数仅为3.40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隐藏着阅读的时代危机。

        更堪忧的是,现阶段物质与经济的地位被不断凸显和强化,挤压着精神与心灵原本逼仄的空间;加之资讯不断扩张、网络无限膨胀,阅读在现世的地位日益消损,甚或变得无足轻重。这似乎反证了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诗人袁枚提出的“书非借不能读”的历史论断,或许也是“饥饿哲学”的另一注解。

        网络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载体和层出不穷的推送技术,使得阅读的角色被不断浅薄错置,在上个世纪90年代信息时代初期就被有识之士警觉。早在互联网1.0时代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美国则于1998年开始将3月2日设为“全民读书日”(Read Across AmericaDay),守望阅读这一人类最重要的历史传承,得到政府、社会、学界和家庭的一致欢迎。2010年的美国全民读书日,则由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女士领衔主事。今年奥巴马总统更是正式颁布总统令,强化这一全美阅读行动。“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观备者观野”,当今世界中美两大强国的国家元首,率先垂范推动全民阅读,可以说为“阅读”找回了在信息时代的文明中心地位。

        在建设书香社会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大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上个世纪末期开始的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前完成,同时伴随的信息化浪潮和创新性使命,使得大学在资源缺失而压力倍增的形势下疲于奔命。文化传承和文明建设,特别是“读书”这一大学本然的基本任务,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并不遗余力地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但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国民的阅读究竟怎么了?何至于需要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倡?

        其实,早在2004年我国全民阅读活动就已启动,但为何未形成全民自觉?我们是否意识到,对“阅读”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的不断重申和反复强调,其实是一种反常。言其反常,是因为“阅读”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就如空气、阳光与水对人类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一样,根本毋须反复提及。然而,遗憾在于人类若不亲历无边的黑暗、不饥不寒、不处于窒息的临界点,无法深刻领会空气、阳光与水竟然这般关乎死生,“阅读”亦然。

        大学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显示大学的责任与担当愈发迫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文化维新亲民、化育万民,是科学的真,也是人文的善;是图书馆的不朽典籍,也是实验室的求真实证;是高楼大厦的庄严矗立,也是林荫小道的疏影横斜,是振聋发聩的响彻云霄,也是耳濡目染的入夜心田。更为重要的是,大学应该成为阅读的殿堂和社会的榜样,积极推动从休闲阅读、功利阅读,走向经典阅读、超拔阅读。

        在复杂深刻的历史巨变中,阅读就像其他活动一样面临各种眼花缭乱的形势。推陈出新的阅读方式令人目不暇接,纷繁错乱的信息内容令人无从选择。阅读本来是一种奋斗历程中的简单幸福,寂寞旅程中的相随伴侣,人生征程中的持续修行,但在信息时代却不再那么简单。特别是那些振振有词为在互联网和各种新式媒介上读网、读图辩护的人群中,又弥漫着一种对阅读的深深曲解。他们将阅读简化为这样的行为: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一条链接跳到另一条链接,从一帧图幅跳到另一帧图幅,从一个标题跳到另一个标题,从一个朋友圈搬“砖”到另一个朋友圈……其行为大概如雅斯贝尔斯所叹:“人们草草阅读,只知追求简短的、能快速获知又迅速遗忘的讯息,而不是能引起反思的东西。”今天的情形就是如此。这种貌似阅读的行为,实为“伪阅读”或“浅阅读”。

        阅读媒介的日益多样化,乃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使然,个人顺应此种趋势而动,本无可厚非。选择什么内容阅读,当是个人自由,采用什么方式来阅读,更是个人权利。但须明白,对于“阅读”这一行为的意义评判,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阅读背后还关涉国家和民族。任凭再如何努力为之正名,都无法否认“浅阅读”的先天缺陷,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和“快餐化、大众化、低俗化”以及“即刻性”与“碎片化”。“浅阅读”这类无法克服的先天缺陷,势必给阅读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个人而言,惯性的“浅阅读”行为一旦形成,将使阅读止于字面意思和资讯获取,难以进行深入思考;若整个社会“浅阅读”风气泛滥,势必消弭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高度,助长民族浮躁心态和功利取向,对此有识之士不能不察。

        鉴于“浅阅读”大行其道的事实,固然不能武断排斥和否认,但应尽最大努力因势利导,将其引向“深阅读”。一位作家说得好:“文化不体现在一个国家高楼大厦的多寡,也不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但一定关乎一个民族的魂魄和整体素质。”文化培育和葆持,唯有通过沉静潜心“深阅读”方能达成。因此,重提“经典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之道,这也是大学在全民阅读中应该承担的角色。

        崇其志,颂其诗,读其书,尚其友。那些经历了时间的检阅而依然华光粲然的经典著作,历久弥新。读者自在地徜徉于浩渺的元典世界,漫步于辉煌的精神家园,穆然深思,精研奥理;悠然遐想,妙悟游心;享受愉悦,怡养性情。通过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从中感悟人类思想的深度、力度、高度和厚度,领略历代硕儒的闳博哲思和学理旨趣,体味铮铮君子的人生情怀和胸襟气象,修得个体生命的丰盈圆融。实际上,从《易经》到《中国文化要义》,从《理想国》到《时间简史》,这些优秀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著作,其实都异曲同工: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世界本原和宇宙终极,特别是对人的处境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周彻体认。

        以上种种,决非时下盛行的快餐读物所能企及。《大学》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此语原本言及修身之道,将逻辑前后层层倒置,用于经典阅读的方法,却也能自洽:格物方能致知,致知方能诚意,诚意方能正心,正心方能修身。若能真正洞悉经典中蕴含的至理,心智才能免于迷惑,情志方不会摇疑。如此,才能神明、智清,身心端正,修养有为。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2013年秋出任西南交通大学第65任校长的我,上任伊始大力推动“经典阅读”。肇建于晚清1896年的西南交大,创校时救亡图存的民族情怀,战乱时颠沛流离的弦歌不辍,解放后投身建设的高歌猛进,以及入川以来奋发有为的改革振兴,使得学校对数理力学基础和工程项目极为重视,一直被誉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但极端重视理工和专业教育的背后,毋容讳言的却是对人文社科和通识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的疏忽漠视。

        2014年1月1日,“西南交通大学经典阅读96本推荐书目”正式发布,开启了学校“经典悦读”系列活动。作为主事者倡导此活动,旨在纠正当前大学生浅表性、碎片化的阅读倾向,更希冀通过不遗余力地倡导师生进行“沉浸式”阅读,重申读书这一行为本应具有的神圣和崇高。活动开始后,学校阅读风气为之一振,师生参与热情很高,学校官网主页专门开设“经典悦读”栏目,不断刊出高质量的读书心得、书评及随笔。虽然有些文章提及的并非书单列出之书,但我们却看到了想要的结果,即以之为媒介,引导师生对读书的热爱,激发师生对阅读的热情。“经典阅读”将作为我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继续推进,经典阅读的书单也会根据师生的反馈,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既要坚持其通识性、人文性;又不辍其严肃性、经典型。我们将经典悦读的阶段性成果作为丛书汇集出版,它也许难免稚气或粗糙,却性如赤子,质如璞玉。

        坚持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收获清新益智的读书心得,提升自我的气质品位,汲取经世济民的创新力量,更可以滋养矗立天地间的浩然之气。书中自有“千钟粟”和“黄金屋”,自有“车马簇”和“颜如玉”,更有“意义世界”和“价值空间”。热切期待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人人成为阅读的践行者,使“全民阅读”从国家倡导走向全民自觉,共同建设书香社会,共圆中国梦,使中华民族以神韵高尚、气质优雅,思想博大、精神高贵的卓然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