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小人物,大历史

    ——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百年传奇

    高岳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4月01日   10 版)

        《幸运之家》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初到美国的赵洽年少无依,举目无亲。加州的淘金热潮刚刚过去,他选择做一个白人牧场主的家仆。凭借自身的机灵和运气,他发现了第一个机会,即为华人移民运送行李。之后,为华人移民代理美国国内的火车票和船票、联系住处和工作等服务拓展了赵洽的业务,也使他逐渐成为中国城里有名望和地位的人。赵洽白手起家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19世纪60年代开始,排外主义浪潮的兴起以及排华法最终的出台,限制了美籍华人在主流经济圈内发展的机会,这也给赵洽带来了困扰。然而,也正是由于对华人移民的限制,使得赵洽又涉足了保证金业务,也为泰普(赵洽后来的英文姓氏)家族的第二代成员带来了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借助自身双重文化和语言的优势,约瑟夫·泰普(赵洽的英文名字)的儿子和两个女婿都曾做过移民局的翻译。这使得他们与当时大多数的华裔美国人不同,他们在白人中间工作,在白人社区居住。然而,他们的白人雇主既需要他们却又对他们心存猜疑,中国城的华人既依靠他们有时又厌恶他们,泰普家就是这样的“夹心人”。他们体验着来自白人和华人双方面的误解并因此而备受困扰,甚至导致了人生的起伏。然而,正是这种夹层中的生活状态使他们比当时的其他华人更加接近美国的主流文化,更快地同化到美国社会中,泰普家族也成为第一代华裔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这在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的大多数华人仍然被看作是“苦力”的年代里,显得十分特殊。

        泰普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幸运之家》一书叙述的主线。从衣食住行、事业与雄心、爱情与婚姻、儿女的成长、社会交往、烦恼与挫败、出生与死亡等这些普通人生活方方面面的视角出发,作者建构了故事的框架。而且,我们发现,作者在对所掌握资料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还运用“同情之理解”的方式从当事人的角度去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泰普移民服务和中介生意的拓展伴随着排华浪潮的袭来。在对待华裔移民的态度上,作者展现了美国国内两党的博弈、正在崛起的白人劳工对国会出台法案的影响、商人阶层中的意见分歧、对华传教士的主张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舆论和景象,我们由此还可了解到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发展以及中美关系的状况。以泰普家的“小故事”来展现大时代,以泰普家的日常生活透视大历史,这正体现了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泰普家的发展历程属于个案,但个案有故事、有情节,充满了人情味和趣味性,书中不乏对人物心理的精彩分析。围绕泰普的大女儿玛米上学一事,我们在书中了解到了当时旧金山市不同族裔的儿童的教育条件的差别,具有各自立场的人群对于移民同化问题的不同看法。其中泰普夫妇矛盾纠结的心理被分析得淋漓尽致。泰普要捍卫女儿上学的权利,就要强调其同化的特征,即与白人的相近性。这个问题时常会碰触这些“夹心人”心底的烦恼。美籍华人在筹办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的“中国村”时,同样会有这样矛盾的心态:既追求同化,又期望展示中国。更重要的是,这个个案反映了那个时代、当时社会的大量信息:华裔移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信条、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结构等等。泰普家的故事成为认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一扇窗户。

        《幸运之家》以泰普家的发展为切入视角,展示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画面,从小家庭的历程透视了华裔移民群体的历史以及旧金山城、加州乃至美国社会的变迁。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叙述了中国城发展的历史,华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表现方式以及与西方文化的融合。1906年旧金山市大地震后进行灾后重建,以东西融合的样式重新设计了中国城,成为了全美各地中国城的样板。“宝塔式的屋顶轮廓线和其他东方式的图案融入到传统西方式的立面中,以此来营造‘东方式的’街区景观……街道的牌楼装饰着龙的图案和孔子的箴言,夸张的指向天空的飞檐,涂满了的红黄绿色的漆。”中国城的建筑风格正是呼应了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形象而被塑造的,重视表面的标志性的装饰样式,以夸张甚至歪曲的风格展现出来。这正是从主流文化的视角展示出来的外来文化的特征。

        书中不乏对异质文化的相互认知的精当分析。作者从旅美华人的角度看二战,使我们认识到二战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美籍华人地位的变化。二战中美国与中国结成盟国后,“鼓舞并认可了华裔美国人的双重爱国主义情绪。他们对祖先的故土和出生地的忠诚协调一致了,两种忠诚都在确证和加强彼此”。而二战中美国军工等很多行业的大发展使得原来被排挤在民族经济圈之外的华人获得了从前不可能得到的工作岗位,有些华人甚至成为陆军和空军部队中的军官。第二代华裔美国人比其移民父辈更好地融合到美国文化中,美国社会对中国的反感情绪也在逐渐减轻。中美关系的变化对美国华人公民的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美国华裔人口的同化伴随着美国人对中国认知的变化。还有,作者借泰普家的儿媳鲁比(华裔美国人)在中国的见闻从心理上分析了中美两国人对彼此的认知:鲁比发现美国人十分憎恶中国人“为了赚得一分钱而千方百计地去迎合别人”。他们“认为这是虚伪的热情掩盖下的利己的小算盘。这使他们又对应上了脑海里那种东方式狡诈的形象”。在另一个层面,有关于傲慢的指责来自于美国人印象中中国人表现出的民族优越感,“天朝大国”的地位使他们缺乏对西方文明的尊敬。鲁比当然理解,“虚伪的热情掩盖下的利己的小算盘”正是经历了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和二战的洗劫之后民不聊生而导致的被逼无奈的行径。而那有些虚无缥缈的“民族优越感”却是中国历史发展曾经有过的“中央大国”的气势和长期的封闭状态导致的夜郎自大共同酝酿的结果。

        书中展现泰普家族的历程是真实的历史,泰普夫妇曾为给女儿玛米争取与白人儿童一样进入公立学校上学的权利而将旧金山市的泉水谷学校委员会告上法庭,这就是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泰普诉赫尔利。泰普家族的成员并没有留下日记、文件等书面资料,但有些报纸或杂志的文章记载或评论泰普家的活动。官方记录、联邦人口普查的数据、军队注册信息、入伍记录、互联网上的资料以及对亲历者后代的访谈成为构筑这个家族历史的坚实的资料基础。由于某些细节是作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推理得出,作者有时会使用不确定的口吻,比如“可能”“或许”。但这并不代表作者缺乏对资料的批判。在没有其它确实材料佐证的地方,她并没有完全相信当事人的口述,而是根据叙述者的经历和性格特征来判断其所言是否属实。比如,对于弗兰克·泰普自己对人提到做特工的传奇式经历,通过查找有关案件的记录并结合分析弗兰克的性格特点,作者认为系叙述者的浮夸虚言。

        艾明如教授用新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视角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华裔美国人群体的一段真实的历史。与此同时,这又是一个令我们会感慨人生的故事。

        《幸运之家: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百年传奇》,[美]艾明如著,高岳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3月第一版,4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