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3月18日 星期三

    《中国葫芦峪》关注农村建设新模式

    本报记者鲁大智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3月18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鲁大智)生态建设是当下中国故事的一个例证,具有时代意义,作家一合抓住了中国普遍面临的生态保护的关键点。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最近举行的一合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葫芦峪》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这样表示。他还说,刚刚结束的两会热议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而我们的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一直都是在关注并讲述着中国故事的。

        河北作家一合曾经写出《黑脸》《红脸》《黑白奇局》(白脸)等作品,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葫芦峪》首发于《中国作家》2015年第2期,讲述了河北省平山县葫芦峪脱贫致富的故事,塑造了以刘海涛、韩保深为代表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他们经历、命运的记录和抒写,探索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以期为时代社会的发展留下鲜活的注脚和理性的思考。作品推出以刘海涛为代表的中国新式农民的群像,介绍了改造荒山、造田植树的新的农业开发经营模式——葫芦峪模式。经历了一家一户的承包单干后,农业生产模式应当如何转向,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今,葫芦峪模式仿佛一把金钥匙,给出了解决了这一困扰我们的问题的答案。

        评论家郭宝亮认为,“这篇报告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将问题式报告与写人式报告巧妙地结合。作者写的是最接地气的最迫切的中国故事,也是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式人物。”郭宝亮说,作品没有拔高人物,而是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创业的艰辛和不易。葫芦峪模式是现代农业模式,它也许将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一合以报告文学家的敏锐,浓墨重彩描摹了这一模式的巨大效率和强大生命力。一合选择的这一题材是重大的、及时的,它是真正的中国问题,也是最接地气的中国故事。“一合这位宝刀不老的作家,继续用自己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新作,自觉担负起时代的先行者、先觉者、先倡者的角色。”评论家李朝全认为,一合是一位富于担当精神的报告文学老将。在创作上,他始终饱含深情,富于激情。《中国葫芦峪》运用感受、体验式的采写方式,引领读者体会了一次葫芦峪之旅。作品构思精巧独特,比如采用毛泽东《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中的“山、马、鞭、惊、天”为标题,破解葫芦峪秘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