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3月04日 星期三

    剧场要为百姓而建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3月04日   08 版)

        据有关媒体近日报道,吉林省政府决定加强大众剧场建设,要加大投入修复、重建基层影剧场所,包括乡镇破旧的老建筑。笔者认为此举不仅让公共文化建设投资回归了大众,而且也是文化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的体现。

     

        曾几何时,一股剧院建设攀大求洋风席卷大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100多个大中小城市新建了投资在亿元级别的大剧院,总投资超过了1000多亿元。比如,苏北一个经济并不太富裕的县级市耗资7亿元,建设了近6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10公斤黄金装饰大幕以示金碧辉煌,用钢总量近万吨,宣称堪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相媲美。再如,南方某城市一个歌剧院投资超过10亿元,建筑面积达4.6万平方米,号称用钢总量超过鸟巢,建成后要成为全国第三大歌剧院。江苏省在不久前也召开了专题发布会,宣布将在3至5年内在省会南京的玄武湖东畔投资20亿元建成规模仅次于国家大剧院的江苏大剧院。

     

        有调查显示,这些高、大、全式的剧院全部采用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使文化设施建设投资金额迅速攀升。这些本来属于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建筑,却大多建在远离居民区的城市新区,有的尚未通公交车,交通极为不便。盲目追求豪华甚至奢华的结果是使剧院丧失了使用机会与实用功能,造成了极大的文化资源浪费。如江西某市斥资1.6亿元建设了一组包括汤显祖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的建筑群,但剧院建成后遇冷,连正常运转都无法维持。而就全国看,也有很多剧场处于常年闲置的窘境,即使是北京这样的文化中心,完全靠演出赢利的剧场也为数不多。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建设与其相适相配的文化场馆设施本无可厚非,可是美其名曰的“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如此攀大求洋的做法,实际反映的是一股文化面具之下的面子工程之风。在这股风潮之下,某些地方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偏离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文化建设本应体现公众的参与性,服务于广大国民的精神需求,文化场馆也应该真正成为大众吸收文化营养、享受文化成果的福地。面对众多奢华文化场所“重兴建,轻使用”和重为“名”建设,轻为“民”建设的现象,文化主管部门不能熟视无睹与袖手旁观,要从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入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实,要保证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完全可以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方便市民就近能享用的平民化剧场。眼下,豪华大剧场的演出票价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剧场要价太高,一定程度上把大部分观众挡在了门外。观众更需要的是能被他们接受的平民化中小型剧场,因此,剧场规模不是越大、越豪华越好,没必要拆除原剧场而新建剧场,应考虑改造现有剧场,“谁来建剧场、谁来经营剧场、应建多少剧场”这些问题应引起更多人关注。

     

        江苏省大丰市 赵乾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