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到一地,总好探询其地名的由来——有何背景,有何含义,不少知识倒也由此得来,可补平素坊间述说之不足。
前不久去北欧国家旅行,接触到不少地名。除芬兰外,丹麦、挪威、瑞典的文化共性很多,早期共享过一段交错、相似的历史,且三国语言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北支,颇为接近,彼此影响。扩而大之,这三国语言甚至同日耳曼语族西支的某些语言——像英语、德语——也有不少近似之处。即使在我们这样的门外汉眼中,当地不少地名身影的背后,其实也是有章可循的。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个濒临波罗的海厄勒海峡的海港城市。在丹麦语里其名称作København,直译音近“科本海文”,意思是“商人的港口”,指其起源于中世纪之繁盛商贸。英语则称Copenhagen,现在的通行译名显然来自英语。havn一词在北欧语言里为“港口”之意,像该城的旅游景点“新港”,早先系港口泊船处,岸边有安徒生故居,原名就是Nyhavn。我在挪威奥斯陆一栋濒水的建筑前也看到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Oslohavn(即奥斯陆港)。北欧语言里的havn,同英语haven(港口)一词,英、美两国也都有名为纽黑文(NewHaven)的港口城市,英语里的haven,据说词源上出自北欧语言。
北欧语言里称“堡”(borg/burg)的地名不少,自是“城堡”之意。例如,瑞典第二大城、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的哥德堡(Göteborg),我们曾在厄勒海峡航船上远远眺望过的赫尔辛堡(Hel⁃singborg),还有丹麦日德兰半岛北部以产海鳗出名的奥尔堡(Ålborg),丹麦西兰岛的凯隆堡(Kalundborg)等。“堡”字用于地名,更常见的当然是在德语中,诸如纽伦堡(Nürnberg)、马格德堡(Mag⁃deburg)、马尔堡(Marburg)、奥格斯堡(Augsburg)、海德尔堡(Heidel⁃berg)、勃兰登堡(Brandenburg)等。如此看来,丹、瑞语同德语有确多相近之处。
地名中还有一个“施塔特”(stadt),也颇常见,是“之城”、“城堡”的意思。在德国就有达姆施塔特(Darmstadt)、诺伊施塔特(Neus⁃tadt)等,不一而足。北欧也不少,只是词尾的爆破音不太强,中译往往写作“斯塔德”。如我们在瑞典时曾停留过一宿的卡尔斯塔德(Karlstad),意为“卡尔之城”,以纪念瑞典国王卡尔九世。还有哈尔姆斯塔德(Halmstad)、于斯塔德(Ystad)、克里斯蒂安斯塔德(Kris⁃tianstad)、斯特勒姆斯塔德(Ströms⁃tad)、玛丽斯塔德(Mariestad),等等。
北欧多水,因此语言里称“岛”的词,常用“霍尔姆”(holm),最负盛名的当数瑞典首都、素有“北方威尼斯”美誉的斯德哥尔摩(Stock⁃holm)了。该词原意为“木棒岛”,由stock(木棒、木桩)和holm(岛屿)两部分组成。北欧的一些岛名、地名常有叫“霍尔姆”的,像隶属丹麦的博恩霍尔姆岛(Born⁃holm),地当波罗的海西南要冲,自古即很出名。其他像瑞典的博里霍尔姆(Børgholm)、卡特琳娜霍尔姆(Katrineholm),丹麦的赫斯霍尔姆(Hørsholm)等地名,早先或许也都同岛屿相系。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岸线曲折,尤多峡湾,这是远古冰川常年侵蚀的结果。因此,同海湾、峡湾等自然地貌有关的地名就很多,例如叫“维克”(vik,海湾之意)的,以挪威最明显。比如我们曾在哈当厄尔峡湾侧畔一个名为“乌尔维克”(Ulvik)的挪威小镇住宿过。更出名的是挪威北部运输铁矿石的不冻港纳尔维克(Narvik),即“狭窄的海湾”,二战初期英、德两国曾为争夺此地打得不可开交,丘吉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即颇多着墨。此外,挪威还有拉尔维克(Larvik)、莱尔维克(Leirvik)、约维克(Gjøvik)、勒尔维克(Rørvik)、霍默尔维克(Hommelvik)等名,数不胜数。瑞典则有韦斯特维克(Västervik)、瓦尔德马什维克(Valdemarsvik)、恩舍尔兹维克(Ornsködsvik),等等。
瑞典的“雪平”(köping,旧译“彻平”,“城市”之意)也很特别。瑞典中南部有林雪平(Linköping),即意为“火山岩地上的城市”,附近还有延雪平(Jönköping)、尼雪平(Nyköping)、北雪平(Norrköping)、法尔雪平(Falköping)等。
地名是一种专门名词,体现着不同民族语言的特色。北欧地名中既不乏与其他日耳曼语言相近的词汇,像海文、堡、斯塔德等,也有仅北欧地区才特具的元素,诸如霍尔姆、维克、雪平之类。文化的种种面相,堪称多姿多彩,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