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头号小说家亚沙尔·凯末尔去世
20世纪土耳其最著名的小说家、现代强盗史诗《瘦子麦麦德》(InceMemed)的作者亚沙尔·凯末尔(YasharKemal)3月2日在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著名的津吉尔利库尤公墓下葬。
(详见4版)
杨耕:复盘“京师系”变革时刻
学者从事出版的经营管理工作,优势在于,“学者对学术、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出版是文化产业,作为一位经营管理者,对学术不了解,对文化不感兴趣,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做不好出版的。”当然,学者也有其弱点,就是主要考虑学术本身,而很少考虑市场。杨耕的强调是,出版是个人意识转化为社会意识的中介,是社会遗传的密码,因此,“出版应实现学术、文化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学术素养对杨耕从事出版,包括从事行政工作都有很大帮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离开哲学,我不知如何生存和生活”。但从时间分配来说,从事经营、管理肯定对杨耕的学术研究有较大影响。“别说全身心投入,如果做一件事没有做到忘我的境界,是做不好的。”杨耕慨叹。
(详见6版)
2014长篇小说阅读印象
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作家们就为如何表现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时代而焦虑。上个世纪末,作家过分关注从西方舶来的叙事技艺、对故事的迷恋超过了对生活的深广把握,很少出现像路遥《平凡的世界》这样足以成为时代镜像的鸿篇巨制。进入新世纪,纯文学受到商业化更深的浸染,但具有文学使命感的作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惟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才能与这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相契合。从2014年中国长篇小说整体创作情况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作家们普遍采用的创作方法。虽然作家们对现实主义文学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却不约而同地将书写当下生活、书写时代进程中的个人命运作为写作的共同内容。
(详见9版)
故事的结局
——女师大学潮新解
如果上世纪20年代女师大学潮也是一个故事的话,它有没有象征着正义实现的收束之处?以往学界被“驱杨(荫榆)倒章(士钊)”的口号所迷惑,总是取鲁迅和许广平似乎交代明白了的立场来讲故事的结局,那就是造反学生1925年11月底、12月初的“复校”。平心而论,对某些人而言,“驱杨倒章”只是为达到目的——易培基出任校长、教育总长——创造条件。在大量关于女师大驱杨运动的叙述中,英雄(主角)鲁迅在戏台中央英勇作战,易培基(以及背后的李石曾)或不见身影,或像个跑龙套的,在前台一闪而过,仿佛是来暂时填补一个无聊的空白。
(详见13版)
雨果的中国趣味
雨果所生逢的法国19世纪,正是18世纪法国“中国热”退潮的时期,是史学家所指称的“中国摈弃期”。但中国仍然是19世纪法国作家所关注、思考的对象,上世纪“中国热”的余温,似乎还在绵延。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文学领军人物雨果作为文学巨匠兼社会斗士,就其对中国的迷恋而言,与他同一营垒的前辈作家瑟南古相较,更似伏尔泰的弟子。雨果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伟大的赞赏者、捍卫者,其光辉的文学奇观东渐中国后,曾对我国新文学作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在中法文学关系史上实属罕见。
(详见1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