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20世纪土耳其最著名的小说家、现代强盗史诗《瘦子麦麦德》(InceMemed)的作者亚沙尔·凯末尔(YasharKemal)3月2日在伊斯坦布尔欧洲部分著名的津吉尔利库尤公墓下葬。
“我们心里的诺贝尔”
当天有数千人前往城内尼尚塔什区的特什维基耶清真寺送葬,群众从寺内一直排到了寺外的马路上,呈水泄不通之势。
宣礼声起,一片肃穆。但在棺木从清真寺登车时,人民蜂拥向前,以经久的掌声为凯末尔大师送别。
送葬的名流中,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和前总统阿卜杜拉·居尔。
土国《今日时代报》昨天报道,闻知凯末尔的死讯,帕慕克大恸。
“童年和青年时代,我经常读他的书,并为成年后做了他的朋友——政治上的和艺术上的——而感到荣幸。”帕慕克说,“他的作品必将与土耳其语共存。”
十年前,帕慕克因“侮辱土耳其国格罪”受审时,凯末尔曾公开声援。
吉汉通讯社已将帕慕克一分钟的寺外讲话上传到了视频网站YouTube。
土国《自由报》则说,凯末尔长期被视作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即使在帕慕克于2006年捷足先登之后,土耳其人民仍然骄傲地说,亚沙尔·凯末尔赢得了“我们心里的诺贝尔”。
2月28日,凯末尔在伊斯坦布尔大学附属恰帕医院因多器官衰竭而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自1月14日起,他便由于肺部感染和心律不齐而留院就医,一度宣布病危。
在他去世后,土耳其总统、总理、议长和反对党领袖均发表声明表示哀悼。群众也大量涌向伊斯坦布尔市于斯屈达尔的凯家吊唁。
“当讲真话还很艰难的时候,”艾哈迈德·达武特奥卢总理3月1日特别指出,凯末尔却能够“保持其异见态度并说出真相”。
不过,敢言作家埃丽芙·沙法克(ElifShafak)日前在推特上批评埃尔多安政府悼念规格不够。今年1月,土耳其曾宣布为去世的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设立全国哀悼日,对凯末尔却没有做出同等的安排。
3月2日下午,在伊斯坦布尔的卢特菲·吉尔达尔会展中心,民间人士举行了大规模的凯末尔追思会。
凯末尔在十四前年去世的比利时犹太裔发妻蒂尔达·塞雷罗(ThildaSerrero)身边入葬,墓穴内的遗体撒上了取自老家格克切达姆村的泥土。
《瘦子麦麦德》
2008年,亚沙尔·凯末尔曾告诉英国《卫报》,“我写作没有主题,我不为读者写,我甚至不为自己写。我只是写。”
他一生出书约三十六部,以1955年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瘦子麦麦德》最获赞誉。
该书受到马克思主义和强盗史诗重大影响,直面地主压迫农民和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被公认为20世纪最著名的土耳其小说,有包括汉语在内的四十余种语言译本问世。
李贤德汉译《瘦子麦麦德》1981年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译本前言介绍说:“据土耳其报载,在土耳其的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傍晚,一个识字的人高声朗读《瘦子麦麦德》,在一旁听着的农民们热烈地议论着这本书,还常把书中的事和他们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
虽然没有具体的出处、时间和地点,但那样的场面是合理的。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安纳托利亚农村为背景,描写贫农瘦子麦麦德不堪万恶地主阿布迪老爷的欺压,投奔强盗,杀富济贫,为父老乡亲报仇的故事。
“阿布迪老爷,这不是命运。”小说中维利的父亲规劝道,“如果你经常打猫、打狗、打鸟,第一次挨了打后,它们害怕,第二次还害怕,到第三次它们就会拼死命向你扑过来,把你撕成碎块……不能这样经常无故打人。”(李贤德译文)
“忘了那共产党吧”
亚沙尔·凯末尔本名凯末尔·萨迪克·格克切利,1923年10月6日生于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尼耶省的格克切达姆村,二十三天后,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下的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
亚沙尔·凯末尔年幼时,某次过宰牲节,父亲萨迪杀羊,凯末尔意外中刀(一说屠夫刀子脱手),致右眼永久失明。父亲因此对他百般疼爱。但五岁那年,他以剩余的左眼,目睹父亲在清真寺做礼拜时被妒火高涨的养子优素福用刀子捅死,这次创伤性经历使他落下了言语障碍,至十二岁才得以好转。
因生活所迫,凯末尔中学即辍学,下地帮工,后来做过代课教师、图书馆工友和拖拉机手。
1951年在伊斯坦布尔为《共和国报》做记者期间,他取笔名亚沙尔·凯末尔。
1962年,他加入了土耳其工人党,五年后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周刊《蚂蚁》,并因所作《马克思主义指南》一文,而以宣传共产主义入罪,获刑一年六个月,幸未服刑。
1971年发生第二次军人政变后,凯末尔一度下狱,因国际抗议而获释,流亡瑞典数年。
1995年,由于在德国《明镜》周刊刊文批评本国政府不讲人权,土耳其法院曾以煽动罪判处他一年八个月缓刑。
他不仅终生保持左翼立场,与劳动人民心心相印,亦长期为库尔德人的权利勇敢发声,因而以土国文坛和文化界真实的“瘦子麦麦德”著称。
土耳其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曾攻击凯末尔为土奸,说他不配用土语写作。
“我的一生都献给了土耳其语言和土耳其的文化,”他愤怒地回击这些混蛋,“我不想要一个分离的库尔德国家,没人想要。库尔德人要的只是普世皆然的人权——保护自己语言、文化和身份的权利。”
八十五岁的亚美尼亚裔摄影家阿拉·居莱尔(AraGüler)是土耳其文化界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也是凯末尔的长期好友。他对《今日时代报》回忆说:
“我最后见他是一个半月之前,在他家。我们坐着聊了天。我也去医院探望过他,但他在[在重症监护病房],我见不到他。有一天我去了他的老家,走进一家咖啡馆。我问里面的男人们:‘你们镇上出了个非常有名的老乡啊,我是他朋友。你们认识他吗?’他们问:‘那是谁呢?’我告诉他们:‘那是亚沙尔·凯末尔啊。’他们说:‘忘了那共产党吧。’”
居莱尔还说:“不只土耳其文学,世界文学也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但是真正的亚沙尔·凯末尔必将继续活下去。那些不欣赏他的人[总有一天]会发现他们失去了一个多么重要的人。”
现在需要“娘儿们的心”
在《瘦子麦麦德》中,当强盗们纷纷自首的时候,胡吕大娘气得发了疯,跑到广场上抓住了思考中的瘦子。
“你是个娘们!”胡吕大娘当着乡亲们的面破口大骂,“你又要阿布迪老爷来骑在我们头上拉屎撒尿了。你去吧,瘦子麦麦德,你这个孬种,去自首吧!”
大娘又骂:“你的心肠像娘儿们一样,麦麦德!”
又骂:“去自首吧,娘儿们的心,孬种!反正已经大赦了。”
麦麦德脸色苍白,哆嗦着说不上话来。最后,他骑上大奥斯曼的马,示意瘸子阿里带路进城,潜入地主家中。
“怎么乱哄哄的,出了什么事?”睡眼惺松的阿布迪老爷不紧不慢地问道。
麦麦德抓住他的双手摇晃着说:
“老爷,老爷!我来了,老爷!!”
阿布迪老爷看着麦麦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吓得魂飞魄散。
门外有人不住地喊叫着。
麦麦德把枪口对准阿布迪老爷的胸膛放了三枪。灯火随着枪声熄灭了。
麦麦德闪电般跑到楼下,冲出房子,跨上了马。
(李贤德译文)
回到村子的麦麦德向胡吕大娘报了喜,便“像一团黑色的云彩,冲出村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亚沙尔·凯末尔弥留之际,狱中的库尔德工人党领袖阿卜杜拉·奥贾兰发表声明,呼吁工人党召开代表大会,以求巩固停火,并有条件缴械。
该党长达三十年的武装斗争已造成四万人死亡。《自由报》3月2日的评论认为,库尔德人的和平努力正是对亚沙尔·凯末尔的最好悼念。
亚沙尔·凯末尔:强盗的歌手
纽约书评出版社2005年的新版英译《瘦子麦麦德》收入了亚沙尔·凯末尔的亲笔前言,文中回忆了他青年时代投身文学之初的艰辛历程:他依靠给上访群众写状子谋生,桌子摆在大街上,上面放着打字机,借此机会写出了两部长篇的开头,其中一部就是《瘦子麦麦德》:
1953年我只花三个月就完成了《瘦子麦麦德》。这部小说先在《共和国报》上连载,后来以书的形式出版了。它在土耳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在英国、法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成了畅销书。它后来被翻译成了很多别的语言。
但是故事没有就此结束。之后的很长时间,麦麦德都让我无法平静。我又写了三本关于他的书。刚开始写麦麦德时,我二十五岁。麦麦德二十一。等写完第四部,我已经过了六十。(麦麦德只有二十五)他的故事里有什么,牢牢抓住了我的想象?
……
对我来说,世界就是这些反叛者的作品。我在《瘦子麦麦德》里着手去做的一件事,便是探索这些“命定者”的深度。
我在托罗斯山脉的影子下长大,那里位于土耳其南部一个名叫丘库罗瓦(意为“空心平原”,古称吉利吉亚)的地区。一直到20世纪30代,都有很多强盗在托罗斯山区出没,我小时候还见过一些呢。也有说唱艺人,他们从一个镇子漫游到另一个镇子,从一个村子漫游到另一个村子,讲述着史诗般的柯尔奥卢的故事。柯尔奥卢(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瞎子的儿子”)是个美誉强盗。他经常说他要抢劫一支商队来接济一千个穷人。那些从东安纳托利亚移居土耳其南部的有名的库尔德说唱艺人经常讲述类似的故事。我们家的行迹跟这些说唱艺人一样,落脚于地中海附近的一个土库曼村庄,我就是在那儿出生的。我们是村里唯一的一户库尔德人家。在家里我们讲库尔德语,但是在村子里我们说的是土耳其语。
就这样,我同时听到了土耳其人和库尔德人的史诗。在东安纳托利亚老家,我姥爷和我几个舅舅,还有我那些表兄弟,都是当地的强盗。我从我妈那儿听到了他们的冒险故事,也听过镇上的说唱艺人为他们写的那些歌。生活提高人。强盗事迹提高了我的人生。这就是让我动笔去写《瘦子麦麦德》的另一个由头。
……
如果我认为自己也算个作家,那是因为我故意把神话和梦想与人的现实结合起来了。然而我也担心这样的方式,我们也许会不得不躲进古代的神话。当我们面临着自然的屠杀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浩劫,面临着我们还不能充分理解的许多危险,我们必然会像祖先那样创造出恐惧的神话。我们必然会创造出风与太阳、公鸡与牛、月亮与大地,以及大自然的种种神话,并在其中求得藏身之所。
……
如果我没有发现现代文学,我或许会成为一个说唱艺人,一个史诗歌手。就差一点儿,但是我后来到邻村上了小学。接着我又读了俄国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和东西方的经典,所以结识了斯汤达、契诃夫和查理·卓别林这样的大师。
(康慨据松加尔·萨夫兰英译稿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