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舒晋瑜)中华法制经典研讨会暨《归善斋〈吕刑〉二典章句集解》出版发布会最近在北京召开。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全书近160万字,精装本上、下两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小华说,自己每年给学生们讲课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研究法学的意义何在?她说,不能和现实挂钩的并非就是无用之学,法史有更长远、更重要的地位。学术界畏难取巧的“学术成果”太多,学者尤其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韩延龙认为,法史研究领域近年有很大的创新,法史学科是和时代衔接的,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
“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着一字空。”《归善斋〈吕刑〉二典章句集解》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尤韶华表示,前辈的教诲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使自己十分受益,也使得文献资料的积累成为可能。《尚书》不仅仅是历史,国学重在经世致用。《归善斋〈吕刑〉汇纂叙论》的序言提及国学诸家合善,国学的核心结构应为民本、诚信、兼爱、法制。按照梁启超的说法,诸子“实皆本于六经”,因此,二典也应是国学的总纲。二典推崇敬畏与诚信,而敬畏与诚信正是法制的基础。历史的典章制度依据民族性格而制定,并随时代发展而演变。唯有本土培植的民主与法制,才能支撑中国社会的良好运行。健全民主与法制,最大的障碍在于,许多民主与法制的倡导者,内心并不敬畏和信奉民主与法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表示,《尚书》不是孔孟之书,是治国理政的文献,但法学界对此关注不够。在故纸堆里搜集文献是史学家应有的品德,希望学者们沉潜下来,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法学,对今天的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起到支撑、解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