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2月04日 星期三

    追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教版《新华字典》

    王保贤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2月04日   14 版)

        在新中国教育史上,1953年底诞生的《新华字典》至今已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的风风雨雨,修订多达十几次,累计发行量超过5亿册,对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全面梳理《新华字典》的历史版本,现在的第11版《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11年6月出版),实际上应该是《新华字典》的第15版了。现在所称的这个“第11版”,在统计上是不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过的三个版次以及商务印书馆1966年5月已经印制好,但却因“文革”遭到封存的“1965年修订重排第4版”的。人教社先后出版过的三个版本《新华字典》是:1953年10月的“原版”、1954年8月的第1版和1955年8月的第2版。

        《新华字典》“原版”(注音字母音序本)

        在《新华字典》初版的版权页中,该版版次及印次的表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10月原版1953年12月北京第1次印刷”。这里的“原版”一词很别扭,刚刚诞生,何“原”之有,又有何必要强调?但今天看来,这倒是歪打正着了:这一版,的确是后来历版《新华字典》的“原版”。

        “原版”的主编是魏建功先生(1901~1980),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早从1946年起,魏先生就和朋友们开始考虑编写一本通俗的现代汉语小字典,新中国建立不久即被任命为“新华辞书社”社长,专门主持字典的编写工作,直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他还最后一次参加了这本字典的修订,后被人尊称为“《新华字典》之父”。“原版”所收单字并不多,《凡例》记载得很精确,只有6840个(现在通行的第11版,收单字达13000多个,快接近“原版”所收单字数目的两倍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据普通话和白话文的语料,来确定收字范围并分析字、词义的,而之前的字典,都是文言文或半文半白的表述。

        字典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以魏先生为代表的那些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还是刚刚参加字典编写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对共产党及其领袖、对社会主义,无比崇敬和热爱;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极端厌恶和痛恨,其爱憎分明,真是溢于言表!这种感情,也很自然地体现在了字典的例句之中,比如:

        伟大的共产党/英勇无敌的解放军/高呼毛主席万岁/跟着共产党走/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美帝国主义妄想称霸世界/打垮了美国兵……

        “原版”的终审者,是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1894~1988)。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一处非常严重的政治错误,这就是对“民”字头下“国民”一词的解释:(1)取得某一国家国籍的人。(2)人民民主国家里专政的对象,他们不能享受人民的权利,却要遵守规定的义务。”(第82页)这里的第二层释义,显然是把“国民”解释成了“敌人”,与“人民”对立起来了。事实上,在人民民主国家的国民中,大多数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而只有极少一部分,才是敌人,是被专政的对象;但只要取得了该国的国籍,即使是敌人,也还属于该国的国民。

        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恐怕一是参与其事的老知识分子们,包括叶圣陶、魏建功先生,他们对于当时出现的一些新的政治法律术语,还不是多么地熟悉,根据叶圣陶先生当时的日记,他们在看稿过程中,显然没有发现这一问题;二是当时任务急,时间紧,虽然老共产党人恽逸群(1905~1978)看出来了,并标明应改动,但其他人又疏忽了。这里顺便说一下,恽逸群是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革命”,党内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家,博览群书,尤精通中国古典文献,当时因受诬陷被安排到新华地图社任副总编辑,在《新华字典》“原版”的后期工作中,一度被叶圣陶先生请来承担部分审稿任务。

        好在这一错误是字典还在印刷的过程中就被发现的,发现后,便用重新印制的小纸条贴盖,字典在经过一一检查后,即公开发行了。在重新印制的小纸条上,“国民”的释义如下:取得某一国家国籍的人。在我国,国民包括有政治权利的人民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分子。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分子不属于人民的范围,仍应尽国民的义务。但这一解释未免烦琐,而且又引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新问题:“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分子”是不是只“应尽国民的义务”,而就丧失了任何权利呢?因此,在一年后出版的该字典的“部首排列本”中,“国民”的释义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取得某一国家国籍的人。”

        “原版”《新华字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附有大量的插图,那些插图,以各种动植物居多,颇为自然、形象和逼真。关于插图的数目,有人统计是536幅,但叶圣陶先生的日记中,却有“图三百余幅,排版殊麻烦”的记载。叶先生的记载,不由得使人想到,现在的排版技术,比过去先进多了,但不知道《新华字典》中的插图,为什么倒是越来越少了?

        “原版”有10种附录,其中的附录二,是出版总署1951年9月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这个《用法》中的大量例句,或者出自政府文件,或者出自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伯达、胡乔木等人的文稿;附录八,是《重要纪念日及节日一览表》。列入《一览表》中的日期,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导师、领袖的生辰和逝世纪念日,一些马克思主义重要著作发表的时间,还有涉及苏联和诞生不久的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革命和建设史上的一些重要节日等,这个《一览表》,其时代色彩是非常强烈的。附录五是《中国历代纪元公元纪年表》,该表后又附有《年号检查表》,按照音序,可以很方便地查出中国历史上某种年号的使用时间。恕笔者孤陋寡闻,这种检查表,在现在一些常用字典的附录甚至中国史工具书中,都是不多见的,它很方便、很实用,但不知道为什么在后来的版次中却被删去了。附录中的最后一种,是《化学元素表》,那时列出的,只有98种——现在列入第11版所附《元素周期表》中的,则是112种了!

        《新华字典》史上仅有两版“部首排列本”

        人教社的第二个版本,版权页作“1954年8月第1版”。按理,新出的版本紧接“原版”,应称“第2版”,但为什么却又称“第1版”呢?原来,这一版同“原版”不同,是按单字的偏旁部首的顺序排列字头的。所以,从版本学上看,该版是《新华字典》“部首排列本”的“第1版”。其出版背景是,“原版”出版后,当时南方一些方言地区的读者反映,他们不太熟悉注音字母,字典按注音字母音序排列字头,查起来很不方便。于是,魏建功先生又把《康熙字典》的部首稍作调整,主持编辑了这个本子。

        这个部首排列本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单字的偏旁部首的顺序,把“原版”的字头重新排列一遍就了事的。在编辑过程中,还增收了600多个字头,使字典所收单字(包括异体字)达7300多个;字典中的注音,虽然用的仍然是注音字母,但同音序本的“原版”相比,另外又增加了同音汉字注音,对少数找不到同音的字,则用反切注音;对“原版”中的一些注解,还进行了修改,修改时,不仅有语文方面的考虑,也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比如,“原版”对“所”字头下“所以”一词的释文是:1.口语的用法,因此:他有要紧的事,所以不能等你了。2.文言的用法:(甲)表缘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乙)表用……东西:所以自责者严,所以责人者宽。该版将释文改为:1.表因果关系,常跟“因为”相应:因为下大雨,所以没有出门。他有要紧的事,所以不能等你了。资产阶级所以不欢迎这一条真理,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人们推翻。2.用来……:所以自责者严,所以责人者宽。可以看出,删去“文言的用法”这一表述及相关分义项,显然是从语文现代化的角度考虑的;而增加“资产阶级所以……”的例句,又起到了加强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宣传的作用。该版的附录也有所调整,删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有关附录中的数据作了更新,比如《各国首都、面积、人口一览表》中所载的中国人口数,“原版”中只是一个大概数目即“五亿以上”,而在该版中,则精确到601912371人;该版还增加了一个新的附录,就是《第15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部分运动项目成绩纪录及最高世界纪录》,第15届奥运会是1952年7月19日至8月3日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的,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的奥运会。

        “原版”的封面、扉页及书脊上的书名,使用的都是字典主编魏建功先生的题签(隶书)。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部首排列本初印本的印刷过程中,有关方面决定,书名改用集鲁迅手迹而成的“鲁体字”,但本着“勤俭建国”的原则,后来发行的字典中,一部分仍然使用了已经印好的印有魏先生题签的封面,只是扉页上的书名,才用了“鲁体字”。当然,该版后来的几次印本,不论是封面还是扉页上的书名,就都是“鲁体字”了。

        “《新华字典》之父”魏建功先生的题签使用不到一年就被改成“鲁体字”,这一变化,使我不由得想起了魏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在北大当学生时,魏建功先生曾受到过鲁迅先生的批评(见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的《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但这并未影响两人的关系,反而成为他们之间友谊的新起点。鲁迅先生后来辑录《唐宋传奇集》,还曾请魏先生利用北大的有关馆藏善本进行校正;对于1938年版20卷本的《鲁迅全集》,魏先生也有贡献。新中国建立后,鲁迅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断得以提升,对于有关方面这次要求《新华字典》的书名改成“鲁体字”,魏先生并没有丝毫的不快。但是后来到了“文革”中,有人还是抓住学生时代魏先生的那篇文章甚至最初给《新华字典》的题签不放,真是够“革命”的了!当然,在“文革”版《新华字典》出版时,周恩来总理又坚决反对书名使用“鲁体字”,这些,都是后话了。

        人教社的第三个版本,也是部首排列本,版权页作“1955年8月第2版”。第2版对第1版的修订,主要在语文方面,而且修订的规模也不大,再加上它很可能只有1955年8月第8次印本(第1版共有7个印次)一个印次,因此,在谈论人教社版的《新华字典》时,这个版本,往往就被人们忽略了。

        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日记,“原版”《新华字典》第1次印本的印数是500万册,但初印本版权页上标的,却是10万册。事实上,就我所见“原版”的前三次印本,总印数也只有40万册;我见过“原版”的第4次印本,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版权页上有起印的数字(400001),却没有完成的印数;而后来两个版次的部首排列本,到第8次印刷时,累计印数也只是比100万多出了1万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