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5年01月28日 星期三

    孟东明

    文学记录历史:抗战中的常熟

    《 中华读书报 》( 2015年01月28日   14 版)

        常熟是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的一片热土。正如常熟抗战史研究学者沈秋农编著的《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广陵书社,下称《作品选》)中著者之一,诗人、作家蒋锡金在《江南漫记》中所说:“常熟地方,尤其与别地不同,抗敌后援会、募捐队、输送队,纷纷成立,青年的农民都积极地投身到抗战中去,所有的国军经过时都称赞那儿的民众,甚至一位高级军官说,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热烈的人民。日军三星期(指1937年爆发“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征服中国的大言粉碎了!”

        常熟处于抗战中我党我军在华中敌后战略要地“苏(州)常(熟)太(仓)”中心。“卢沟桥事变”当月,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呼吁和爱国团体、进步人士支持下,“常熟县抗敌后援会”于1937年7月29日成立。1938年5月,遵照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中共常熟县委重建,不久就领导建立了“常熟人民抗日自卫大队”(简称“民抗”)和“新六梯团”,我党领导的第一个抗日游击基点也在常熟建立。1939年5月,叶飞率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开辟了“苏(州)常(熟)”抗日游击基地。5个月后,叶飞率部西撤时在常熟东唐市、横泾一带阳澄湖畔留下了刘飞(时任“江抗”政治部主任)、夏光(时任“江抗”作战参谋)等数十名伤病员和一些医护人员,重新拉起一支新“江抗”,这就是“沙家浜”部队前身。

        在抗战不断深入的同时,一批批热血青年、志士仁人乃至作家、诗人来到常熟参加抗日斗争,拿起笔或抒发感受或倾诉民众惨苦,歌颂英雄模范,揭露敌人的丑恶,还有人专司抗日采访写作,通过他们的文章,常熟的抗战不仅极大地教育、激励了常熟人民,而且刊发至上海、武汉、香港等地。如有蒋锡金采写的《常熟农民第一次反对敌伪收租的斗争》(载于《江南》半月刊,1940年10月30日出版),是抗战文学作品,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对常熟抗战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位作家是青年木刻家曹白(学名刘平若)。曹白于1935年加入“左联”后,得到鲁迅的赏识和扶持。抗战爆发后,曹白奉党组织之命先后四次来到常熟,在常熟留下的抗战文学作品《潜行草》《半个十月》《访江南义勇军第三路》等等大多发表在武汉出版、胡风主办的《七月》杂志上,其中最负盛名的《林俊印象记》用跌宕起伏的文字记述了东路最高领导谭震林在常熟的形象。曹白在常熟的抗战文学作品于1941年由胡风结集以书名《呼吸》在上海出版,之后又在广西桂林、四川重庆出版。

        来到常熟参加抗日斗争并从事抗战文学的热血青年、志士仁人还有很多。诗人白丁(本名徐平羽,抗战时曾任陈毅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等职)曾与担任过红军团长的吴焜同在新四军一支队工作。吴焜在1939年5月与叶飞一起率团东进江南后,作战勇猛的吴焜以“吴老虎”之威名声震常熟徐市一带,后不幸牺牲。白丁于1943年撰写的《真的人与真的战士——忆吴焜同志》,真实、生动地展示了吴焜的形象。发表于1941年7月英商独立出版公司《上海周报》、由霍亭撰写的《苏民的死》,则完整记述了9名热血青年如何走出牢笼般的上海,面对吹拂着清新的风的江南原野,尽情歌唱的情景;作者在常熟乡间的新四军驻地与两位故友和原是“一位多才的音乐家,唱得很好的男高音,会指挥,会作曲”的苏民很快变得熟悉了。

        据《作品选》编著者沈秋农梳理和仅见的不完全统计,发表在《大众报》和《江南》半月刊上的抗战文学,题材一是对烈士的纪念,如《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悼项英同志》等有12篇;二是对新四军、“江抗”、“民抗”将士与部队的歌颂,如《林俊印象记》等6篇;三是对所经历战斗的真实记录,如《周塘战斗经过》等12篇;四是对斗争活动、斗争经历的记述,如《常熟县抗日自卫会成立大会剪影》等6篇;五是对抗日民众生活的关注,如《农村的红光》等16篇。以体裁而言,所见作品以散文为主,小说与诗歌相对较少。散文居多的原因在于文体自由,涵盖面广,如报告文学、特写、通讯、书信、日记等都属散文范畴,讲求真实,手法自由,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常熟抗战文学作品选》中散文类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学性与史料性融为一体,既生动传神,又合乎历史事实,尤其是几次重大事件和斗争,对厘清“常熟抗战史”具有重要作用。如《常熟农民第一次反对敌伪收租的斗争》完整记录了常熟3万农民由武装暴动反对敌伪收租从而建起了党所领导的常熟第一支抗日武装“民抗”的历程。曾任“江抗”二路二支队支队长的廖政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的《向上海近郊挺进》较系统地记述了“江抗”的斗争历程。

        现在“沙家浜”已成常熟的代名词,甚至其知名度还胜过常熟。《沙家浜》这部戏从何而来?《作品选》中刘飞的《三十六个伤病员》《阳澄湖畔》极为详尽地记述了“江抗”所留下的伤病员如何坚持、重建武装的斗争历程,从而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提供了解疑释惑的历史佐证。刘飞既是三十六个伤病员之一,又是以三十六个伤病员为骨干建立起来的新“江抗”并后来以此发展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的见证者和指挥者,他所记述的材料应是可信的。《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就是新“江抗”司令员夏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常熟,历朝历代精于歌赋诗词吟诵的墨客文人为数众多。面对国难,常熟的诗人与音乐家写下不少佳作。素有“江东才子”之誉、徙居香港的杨云史(曾先后任吴佩孚秘书、张学良幕僚)获悉其在家乡常熟的园宅“石花林”被日军先劫后焚,各种文物财产荡然无存,亲撰《石花林焚劫纪事》,痛呼“今四海焦土,国殇浴血数百万,且无一怨言,我区区毁家破产何足道?”并作律诗二首,以民族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为重的赤子之心溢于言表。抗战初期先在西南联大执教、不久转赴重庆任职的诗人浦薛凤,在其转任之际特潜回常熟拜别双亲,写下多首睹家国烽烟,怀别亲悲苦。诗从杨云史、书从于右任、画从张大千的曹大铁在常熟沦陷时被日寇抓去,半途逃脱,险象环生。《作品选》录入曹大铁178行长诗《蹈火行》并序,另有词10首,实录了诗人从抗战开始到抗战胜利以及期盼已久的喜庆之情,是不可多得的抗战诗作。“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二十九军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由常熟籍音乐家麦新所创作,为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激励作用。《作品选》还收录了创作于1943年名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歌词:“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三九年的严冬,三十六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作品选》中的多篇文章都写到“江抗”、“民抗”部队常常唱着这首歌,这无疑是对新四军十八旅诞生史的见证、浓缩与歌颂,也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得以产生的又一佐证。据两次亲赴解放军某部“沙家浜”部队征集采访的沈秋农说,这首歌直至今天依然是这支部队的战歌。

        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唐力行在《作品选·序》中说:“秋农先生坚持多年用力爬梳,把散落的抗战文学作品收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常熟抗战文学研究的空白。”“从历史学的角度讲,一方面这些抗战文学作品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可以补宏大叙事的不足,对于推动抗战史的深入研究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抗战是中国历史长时段中的一个大事件,研究大事件中普通人的经历,已成为当今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前沿。”基于地域性与纪实性的深刻结合,文学性与史料性的完美统一,《作品选》具备了佐证乃至补正常熟抗战史的功能。

        还有一点,就是《作品选》的教育、激励、警示作用。抗日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最为惨烈、反抗最为强烈、持久的一场战争。然而,挑起这场战争的那个国家竟然“要对‘侵略’重新定义”,把战争罪魁当成民族英雄膜拜。从这一点说,中国人民更加不能忘,“忘却就是背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选》的问世正逢其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