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吴门梦忆》:照亮灵魂归途的微光

    季进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31日   23 版)

        这张图卷上的苏州,并不是那个吴语呢哝、细雨轻烟的“典型”苏州。

        喜爱怀念过去,喜欢从庞杂的记忆库中捞出闪亮的片段,不时地回味、思索,加以描摹和讲述——这大概是“人类”的某种本能。围绕“回忆”展开的文学创作亦是数不胜数,情节或欢欣或伤感或诞妄,手法上或写意勾勒或点染重彩或泥金画漆,千变万化、不一而足。但并非所有往事随想都能够使读者心有戚戚焉:有些故事太过壮阔离奇,虽然精彩却无法令人感同身受;有些则太过庸常无味,“真实”得令人提不起兴趣。只有那些记录你最熟悉的物件、似曾相识的体验的文字,才能唤起内心的共鸣;只有历经千百次打磨、淘洗、淬炼得来的平实隐忍,才能给人以深深的触动——而《吴门梦忆》,恰好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书中的三个板块三十八篇文章,犹如三十八块色调不同、来源各异的画片,乍一看似乎互无牵涉,却因为作者的行走与观感缀连起来,由家中的犄角旮旯出发,到门外的街巷,别人家的院落,再沿着道路踱步到集市、到园林、到郊野……身为作者的王啸峰有时是兴奋的“拓荒者”、探险者,有时是客观的摄影师,有时也是老练的导游。在其引领下,无数散点伸展至线,众多直线曲线彼此交错连接构成平面,然后或大或小的平面之间又被粘合,拼贴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昨日之城”图卷。

        这张图卷上的苏州,并不是那个吴语呢哝、细雨轻烟的“典型”苏州。它宁静、闲适,但也同样有烟火食色,有人情世故;它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但也同样有突兀矗立的烟囱和高楼大厦;街头巷尾上演着温馨与感动,但也同时存在着丑恶、粗鄙,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幻梦与青春的暴烈,无法挽回的悲剧,还有数十年后回想起来依旧唏嘘不已的憾恨——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苏州城。因为“人”的存在,它有了世俗而鲜活的一面,甚至有时会变得冷漠无情,但正是这一幕幕并不完美的生活图景,让读者眼中的苏州从刻板的旅游海报中活过来,有了真实可触的肌理与复杂的维度。

        在《吴门梦忆》中,日常生活的琐屑之物既是用以叩响记忆之门的触媒,也是作者寄托深沉情感的对象,因为它们不仅见证昔日的生活,更指向自己生命中无法磨灭的那些人那些事。沉重而又神秘的铜锁,夜晚路灯下飞舞的群虫,井圈上经年累月无法抹平的刮痕,涂画着歪歪斜斜的图案与文字的小人书,昏暗的老屋里阴森而潮湿的气息……作者细腻的笔触令深埋在脑海深处的点滴无所遁形,而回忆、想象与现实间的相互缠绕与纠葛,则为故事增添了一份梦境般的色彩。前一瞬还是当年尚不知人间愁滋味的少年郎,下一秒就是阅尽世事无常、百感交集的成年男子;刚刚还是麻石板上静静躺着饺子状的煤泥,眨眼间画面切换至外婆碗里的饺子和浮着荤油的汤水。时空来回跳跃兜转,往昔与今日相互映照,旧日与当下,真实与梦幻,生与死,确切与夸张,在频繁的切换往复中模糊了界限,——现有的科学定律否定了穿越时空的可行性,但纸与墨却可以帮助思想自由驰骋。那些为自己生命打下深重烙印的、有过短暂交集后再不得见的、长久驻留的抑或惊鸿一瞥的,一去不复返的或美丽或残酷的往事,会在某一个瞬间魂兮归来,让毫无准备的你鼻头一酸,忍不住熬红了双眼。

        回忆没有实体,无法被测定或量化,它甚至十分不可靠,它也许会扭曲、会变异,会在翻来覆去的咀嚼中被夸张、被戏剧化。但它仍旧非常珍贵,因为它是塑造“自我”的砖石,是让我们真切感知自己存活于世并不断向前的凭据。无情的时间之河中,一切都在飞速地诞生、成长、衰老、消亡,也许有些人即将永远离我们而去,也许有些事物一旦消弭就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就像齐门外大街上那些已经不复存在的地名),但记忆却能将它们保存在我们的脑中,并经由我们的口舌与笔尖继续传承下去。

        生命不过是暂居于虚无和死亡之间的罅隙,而在这片幽暗而不可捉摸的窄缝中,记忆是照亮灵魂归途的微光。

        《吴门梦忆》,王啸峰著,文汇出版社2014年2月,3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