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大雅不随芳草没

    ——记外研社三任社长

    红娟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2月31日   12 版)
    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全是问题。
    ——李朋义
    心存伟大的理想才是永恒。
    ——于春迟
    面前不是一把座椅,而是一张书桌。
    ——蔡剑峰

        外研社成立35周年特稿

        1979年8月28日,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当时的外研社坐落在北外东院的几间平房内,资产是几张破桌子,还有30几万元的债务。

        1980年李朋义从北外英语系毕业时,被分配至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外研社,那时这个满怀抱负的年轻人想的是:好好干,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一个穷孩子的培养。

        1983年,外研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拟签订一份版权贸易协议,那时的总编辑和小编辑李朋义都还没有自己的名片,小李便临时起意用老式打字机把头衔打在白纸上,裁好纸又一张张贴在纸板上浆好,揣着这一叠手工制作的名片和总编坐上老式北京吉普直奔北京饭店签约。由于吉普车过于破旧,北京饭店的门卫竟远远地示意停车,都没让他们在饭店门口下车。随着两本《牛津初级英语学习词典》和《牛津英语学习指南》的出版,外研社拉开了国际合作的序幕。

        1989年夏,应届毕业生蔡剑峰的原毕业分配计划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取消了,当过北外院刊责编和“诗书画社”社长的他便选择留校到出版社做编辑。21岁的小蔡刚报到时,尚带着一丝青涩稚气,还有几分漫不经心!工作环境破烂寒酸倒还好说,新来大学生被要求先做两年校对,这样单调又严谨的工作让极具艺术气质的小蔡颇感压抑窒息,那时的他每天想的都是怎样“出逃”——换单位?考研?出国?这样的日子过了三个月,才慢慢适应了一些。

        这位个子高挑纤瘦、性格内向的小伙子终究还是被李朋义的一双慧眼发现了,时任编辑部主任的李老师让蔡校对跟着他去各地摸一摸选题,于是两人不辞劳苦地遍访全国四省。小蔡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全因这场调研而改变了——他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背着双肩包到处摆书摊;他设计调查问卷,闯进一个个教室与学生互动;他遍访名家、组织作者敲定选题;他面对全社领导“大考”,口若悬河地介绍选题内容和营销方案。一套近百种的《90年代英语系列丛书》就这样被精心策划和论证着。

        于春迟和李朋义的邂逅是在1990年初夏。22岁的于春迟毕业在即,这位朴实腼腆的山东小伙子对校园依旧留恋,留校任教或者去出版社成为毕业分配的首选。在参加完外研社求职考试后不久的一个雨夜,那位当时安排他参加考试的李老师来到宿舍,再见面时于同学甚至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事隔多年,于春迟尚能清晰地记得李老师当时的面部表情、说话语气,以及他外套的式样、雨伞的颜色等等。至于谈了什么,反倒变的模糊起来,大体是问他如果外研社愿意接收,是否就决定来了云云。心如撞鹿的于春迟按捺住喜悦频频点头。

        蔡同学和于同学在上学时,都算不上好学生。

        蔡剑峰从出生到十来岁,因为很少见到父母,是被寄养在外公家,所以天天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在纸上画画、在地上涂鸦。高中时还因上课画画,差点被气极了的父母勒令退学。大学四年,成了他画画儿最痛快的时候,基本上是不上课,天天画,还因为有文学和绘画天赋被推选为北外‘诗书画社’社长呢!”

        于春迟从小就爱看小说,二年级就开始看长篇,初中时数学、政治学的一塌糊涂,高中时还有一次英语不及格。高中毕业时得知外语学院提前招生有保障,举棋不定的他跑到英语老师那儿拿主意,对于这个曾经英语不及格的孩子的提问,老师有点瞠目,最后还是替他做主报了北外。

        1993年,李朋义被正式任命为外研社社长。对于两位爱将,李老师悉心点拨不吝赐教。

        蔡剑峰策划的《90年代英语系列丛书》短短几年内发行码洋超过亿元,成为90年代中国出版界的一个经典策划案例,甚至还因首印量太大致使社长不得不四处筹款印书而成为业界美谈。1994年,蔡剑峰收获了他出版生涯的第一个奖项——“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书系的成功策划和奖项的实至名归造就了他青葱岁月的一段传奇。

        于春迟更多地是从李老师那儿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他清楚地记得,1994年社里要办15周年社庆活动,同时为了推广品牌树立外研社形象,有很多合作伙伴和主管领导要来参加。无论从节目排练还是座次安排,李社长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社庆前一晚熬到后半夜,李社长让小于回去睡觉。第二天清早,小于看到社长把碗扣在白纸上划了一个个圈儿,作了好多纸桌面,然后再在纸桌面上写好人名,依次安排好座次。这些堪比“历史文物”的纸桌面,于春迟到现在还一直保留着。

        1994年底,外研社的销售码洋突破9000万。时隔一年,到了1995年底,外研社的销售码洋实现翻番,冲到1.8亿。至今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于春迟依然是豪情盎然:“1994年的时候,我们在几间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真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子过得苦。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光着膀子练兵,大夏天的谁都不回家,买个西瓜先放在凉水里镇着,七嘴八舌地海聊,聊着聊着就是听李头儿在那儿大讲特讲他的理想他的激情,听他描绘他心中未来的外研社大厦。哪有西瓜刀啊,就在地上铺张报纸,抱着瓜往地上一磕。现在回首,那段未雨绸缪的日子真的令人留恋,那是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岁月!那时候我和小蔡刚刚26,李头儿也才40岁。”

        外研社的强悍在于当他们很弱小的时候,并不妨碍他们心存伟大的理想。

        到了90年代中期,外研社基本有了一系列畅销书的雏形,除了为外研社赚得盆满钵满的《90年代英语系列丛书》之外,《走遍美国》和《汉英词典》等一系列词典也开始火了。1996年,外研社将主意打到了世界级王牌作者路易·乔治·亚力山大和他的《新概念英语》上,《新概念英语》最初的授权不在外研社,当时各版本的盗版又屡见不鲜。外研社先是去做通出版商的工作,然后李朋义亲赴伦敦与亚历山大洽谈,之后在国内为他安排了一系列的交流和讲座。从此,亚历山大夫妇开启了一段与外研社愉快的合作之旅。

        1997年,为国人量身订造的《新编〈新概念英语〉》被外研社隆重推出,继而在全国铺开大规模推广活动,北京、西安、武汉、南京、上海,规模之大在外研社社史上史无前例。如法炮制的推广还有1998年外研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以及后来的大规模英语教师培训。

        1995年,蔡剑峰被社里派到英国斯特林大学攻读出版学硕士学位;1996年,于春迟也被社里派到这所大学攻读出版学硕士学位。学成归来后,等待他们大显身手的是全新的外研社大厦。1998年元月,一幢极具英伦风情的赭红色大厦在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落成揭幕。李朋义用1995、1996、1997、1998、1999年外研社的销售利润盖了这座靓丽的“外研社大厦”。

        这座楼从设计、施工、耗材直至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李朋义倾全力事无巨细地关注到每一个点滴。包括窗帘该怎么收放,画儿该怎样挂才更大气,喷泉装置怎样解决水碱问题等等。一层几个小会议室的画儿都是他到国外参加书展时看着合适一张张挑选再一一背回来的!

        随着1998年《新编大学英语》、1999年《当代大学英语》、2000年《新视野大学英语》、2001年《新标准中小学英语教材》在全国教材市场上“抢滩”成功,外研社的产品格局已基本确立。他们在大中小学的教材市场、培训市场以及一般零售的产品格局已在全国均衡地撒网铺开。与产品布局相比,相应的仓储、物流马上就显得滞后了,李朋义决心要建设一座大型的集仓储、培训、会议于一体的基地,于是把圈地的目光锁定在大兴区鹅房,2001年外研社以逾千万的资本在那里拿下了一块地,并开始酝酿建设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

        一心扑在中心建设上的李社长把选题和经营放心地交给了蔡剑峰和于春迟。2002年,34岁的蔡剑峰被任命为总编辑,34岁的于春迟被任命为常务副社长。

        建设中的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2004年进入到施工实质阶段,这时恰逢外研社进入高速发展期,各施工方催要工程款;纸厂、印厂、培训;多到数不清的发票晃在李朋义的眼前,外研社的资金链就像一张紧紧绷着的弦,李朋义同时向几家银行贷款一个亿,保障着各方面业务的正常运行。

        竣工在即,当看到方圆100多亩的工地上到处矗立的还都是钢筋水泥毛坯建筑时,李朋义急了!看惯了李社长在社里衣着光鲜、绅士般体面,谁能想象得出他在工地时的样子呢?李朋义每天要在工地上巡视六遍以上,棉袄上甲乙丙丁四个大兜就是他坐镇的办公室和秘书。一个兜里面装着笔记本,把每一个不合格的地方记下来,找工头督改,直到合格后划勾方才作罢;第二个兜里装着石头、木头、砖头的样品,随时比对;第三个兜里装着经销商塞给他的数不清的名片;第四个兜里是降糖药。他那时已被查出糖尿病,尽管餐前血糖高到24,还是不眠不休地赶着工程进度。

        干过十几年建筑工程的农民工说,从来没见过甲方经理而且还是法人代表天天在工地上监工的。深夜1点,送走了最后一位推销员后,他会带上一只极亮的手电,穿过临时宿舍里一条长长的伸手不见五指的走廊,开始一天中最后一趟巡视。李朋义每一天的监工生活从早晨6:30开始,到次日凌晨3:00左右结束。

        于春迟和蔡剑峰有一次相约周末去大兴看望社长,下车后,小蔡根本没认出十米开外站着的就是社长。小哥俩儿心疼地带社长和中心筹委会主任刘甲英去几公里外的繁华地界吃顿涮羊肉,饭毕刚出餐馆,发小广告的就直往李朋义怀里塞洗浴城的单子,可见他当时有多么狼狈!

        2004年春天李朋义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是他始料未及的,这个本应烂漫的春季让他过得如此揪心难捱又是如此刻骨铭心。

        2005年10月,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投入使用。产品格局业已确立,基础建设日斟完备,外研社又开始在组织架构上作文章。根据建设集团的需要和对整个生产组织有效管理的需要,促使外研社要从职能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为分部型的发展模式。在经历了项目组、工作室、事业部等中间形态之后,2006年,外研社8大事业部开始向9个出版分社过渡。

        由于各分社实行模拟法人制,拥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支配权,单独核算,自负盈亏,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同时,分社具有独立选题策划权、编辑管理权和市场营销权。分社成立以后,规模和实力均衡发展,成为具备相当生产规模的出版实体——每个分社的人员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生产规模都以亿元计,最高的达6亿之巨。有了选题、有了技术、有了市场;完善了产品结构、完备了组织架构;剩下的就是要有人才去驾驭。

        2004-2006年,于春迟就读长江商学院,获得EMBA学位;2005-2007年,蔡剑峰就读中欧国际商学院,获得EMBA学位。16年来,人才的培养始终是外研社发展历程里的重中之重,为锻造高级编辑,外研社先后培养了一批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并通过交流的方式从外单位引进专业人才;从国内著名院校招募MBA应届毕业生,为外研社管理层输入新鲜血液;一个个出版学硕士从英国斯特林大学学成归来,在职的高层管理人员有多位就读著名商学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为吸引人才更为留住人才,外研社不只是一诺千金、更舍得一掷千金。

        随着中国出版集团的一纸调令,带着一个未竟的“英语城”的梦想,2007年,李朋义社长与外研社挥手作别。外研社大厦的楼里,少了那个每时每刻巡视每一个细节的人,少了那个情到浓时站在顶楼上豪迈地唱《智取威虎山》的人。

        39岁的于春迟接过了李朋义手里的接力棒。

        就任社长后,于春迟拍板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被喻为“登峰行动”的ERP系统的上马。按照“内部膨胀、纵向发展”的集团化发展战略,外研社已经进入到全国大社、名社的前列,6个职能中心、9个出版分社、11个独立法人企业、2个事业部、加上遍布全国的16个信息中心,使外研社已经具备了一个出版集团的雏形。上马ERP主要是从发展战略上考虑,于春迟认为历经十余年的迅猛发展后外研社的管理系统已不堪重负,ERP从财务角度作系统管理,将会大大地提高各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和出版效率。这套源自于德国的管理系统因高昂的成本和安装的繁复,在当时国内同行中用者寥寥。

        于春迟主抓的另一件大事,是让人力资源部主任谢文辉用半年时间设计出了一套“绩效改进员工发展人力资源咨询项目”,这套已经实施的部门、员工绩效考核方案将为外研社员工职业发展道路提供咨询方案。

        2008年6月2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在北京发布“2008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这份基于财务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品牌强度分析而获得的中国品牌“国家队”阵容中,外研社以22.29亿元品牌价值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位居第315位。首次纳入评选范围的出版业只有5家入榜,外研社是其中唯一的大学出版社、外语出版社。

        在踏入不惑之年的第一个夏天,于春迟站在了他事业的又一个新起点上。全系列从成人到幼儿的英语培训规划已纳入到这时期外研社的版图中——外研社全资收购世纪盈华公司的股权,配合北外网院搭建英语学习平台;与韩国合资的壹加佳公司主打幼儿培训;副社长范晓虹亲自抓早教项目;还有全系列的数字出版规划……

        此间,外研社高度重视出版质量,基于教育出版的特性,从就任总编伊始,蔡剑峰便大胆修改“三审制”为“五审制”“六审制”;他提出的“双语”出版概念被提上外研社整体的选题规划,为其后外研社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外研社“走出去”战略的直接推动者,他负责制订了“外研社对外汉语出版战略规划”,推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对外汉语出版物,其中外研社与圣智集团合作出版的《汉语900句》完成多种语言的出版,发行至全球几十个国家。同时,蔡剑峰创立编辑项目组,为外研社向以教育出版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和扩张,积极培育和发展编辑能力。外研社现任的书记王芳,就是当年最年轻的德语项目组的负责人,她组建队伍开发选题推广产品,最先夺下外语出版中最大份额的市场桂冠。

        在新世纪最初十年,李朋义、于春迟两任社长和总编辑蔡剑峰搭建了一个中国出版的“梦之队”管理团队,他们战略引领,规模扩张,陆续拓展了汉语出版、少儿出版、职业出版、人文社科出版、科学出版等多个出版领域;同时密切关注中国外语教学发生的变化,关注外语学习者、使用者需求的变化。使外研社从出版规模、市场占有率、利润水平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一个内生裂变式的集团雏形初步显现,同时也开启了“以出版为中心,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两翼”的转型发展之路。外研社连年书写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出版业的奇迹,被媒体喻为“外研现象”。

        2011年,于春迟调任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公司任副总经理。43岁的蔡剑峰被任命为外研社社长,这时的他接手的是一个业已进入发展平台期,面临业务转型压力的2000个员工的大社。“控员增效”等一系列加强管理、健全机制措施的出台,表明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思想者”蔡剑峰,同时也是一个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行动者”。一番规范和梳理的成效是当年的销售额达到22.4亿元,实现利润1.86亿元。在次年全国高校校办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中,外研社获得了91.58分的佳绩。

        2012年,蔡剑峰提出“饥饿疗法”与“强身健体”,着手解决被出版业内同行视为诟病的图书库存问题。“严控新书品种”和“优化供应链管理”双管齐下,库存周转率倍增,使外研社2012年顺利实现销售码洋24.8亿元,并保证了1.85亿元的销售利润。同年,他还提出了重新盘活外研社近9000个出版品种,将外研社出版产品实现体系化、模块化、分级化,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导、增值业务、一站式服务等全面教育服务,形成“产品族谱”;投入研制外研社阅读分级标准,加速实施“双语工程”。

        蔡剑峰热心公益,多年来带领外研社积极投身图书捐赠、教师培训、公益赛事等活动,践行着作为文化企业的特殊社会责任。2013年,蔡剑峰又将目光转向了全民阅读,设计了一个涵盖启蒙阅读、分级阅读、通识阅读、专业阅读的整体阅读解决方案,全力启动2013年“阅读季”。同时他还携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设立“外研文化教育基金”,这是中国首个由出版企业设立的公益专项基金,致力于促进外语实践教育、推广全民阅读活动。2013年外研社发货码洋一举突破26.8亿元,并入选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

        新业务的开拓是蔡剑峰一直思考和关注的重点,他积极鼓励数字出版、教育培训等新业务的探索。上任后正式提出从“产品公司”向“解决方案公司”转型。在他的带领下,外研社2012年和2013年教育培训收入均突破亿元大关,个性化解决方案“外研契约”的概念不断清晰,外研社努力实现着“从把一本书卖给更多的读者,到向每一个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从B2B到B2B2C”的跨越。他真正的着力点,是谋求产业升级。两大“基础建设”——外语测试标准的研制和外语的内容平台、编辑平台、阅读平台等互联网平台的搭建,预示着数字时代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在外语界日渐成型。

        2014年外研社的销售码洋直指30亿大关。

        2014年,蔡剑峰荣膺了中国出版最高荣耀——“第十二届韬奋出版奖”。

        李朋义、于春迟、蔡剑峰,外研社三代“黄金掌门人”风格迥异。

        1954年8月出生于北方小城黄骅的李朋义,从小务过农,少年时当过兵,二十出头一身戎装走进大学校园。根正苗红的他从小的志向就是努力上进,把一切做到最好。他爱看史书,也酷爱《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剧,他爱听也爱唱京戏,善于从史料中韬光养晦。狮子座的李朋义笃信“细节决定成败”,外研社对外的人与事的交往,心细如发的李社长从不失礼数与周到。他视外研社为父母、为子女、为家庭,离任时他说“将来老了我就回外研社当个园丁”,这句话绝对是肺腑之言!

        1968年1月出生于威海的于春迟,十足洋范儿。与舍小家为大家的李社长不同,年轻的于春迟更重视家庭,与妻子相濡以沫的他会专程赴美,给太太一个惊喜参加她的博士毕业典礼;即使再忙,他也会抽空儿陪她听演唱会看画展喝下午茶,然后再去加班;他还喜欢多项体育运动,但随着工作的日趋繁忙,这些爱好全部“飞”了!水瓶座的于春迟喜欢看推理小说和二战名将传记,他说他更推崇马歇尔将军和艾森豪·威尔将军那样的人,他们虽不像巴顿将军那样锋芒毕露,但却能集结所有人的所有力量去完成伟大的诺曼底登陆。于春迟推崇的这种力量直接影响到他对外研社的管理风格。

        1968年4月出生于温州的蔡剑峰,白羊座、AB血型,骨子里拥有多面性,能够温润如玉,也可以锐不可挡,兼具冷静与热情,有野心、有责任感,有时候又像个拓荒者。作为一位领导着2400位员工的老板,很难得地在蔡剑峰身上看不到任何官样腔调和商贾气质,恰恰相反,他身上反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中国传统的“士”的情怀;“知者知人,仁者爱人”,以道自任。难得听温和谦逊的蔡剑峰抱怨些什么,偶尔会见他为自己每天浸染在大量琐事中皱一皱眉,“有时候一天签的单子就有好几千万,不断有人敲门进来请示,可能某个推门而入的年轻人我根本不认识!想请个咨询公司吧,又会有很多人拉着跟你聊。”内向的蔡剑峰很怕这个。读一些《瞬变:如何让你的世界变好一些》《从决策到决胜:领导者在转折点如何作决策》《思路就是不一样》之类的管理书籍可以让蔡剑峰的心变得明亮和安静一些,晴天拂晓时的风景里澄澈的心情,应只是自己内心里的喜悦。

        李朋义、于春迟、蔡剑峰三任社长,亦师亦友亦兄长,他们把一生最好的时光都给了外研社,随着外研社的建设、外研社的成长、外研社的发展,他们得到了很多、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他们分别凭借外研社这一平台,站在了他们人生和事业的巅峰上,在这里,他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但二十几年走在这条“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的进取之路上,他们失去的可能是天伦之乐、闲雅稚趣,亦或是一支画笔吧!

        2015年,在数字出版和教育服务之外,外研社把目光聚焦于文创领域。投入使用16年的北京市地标建筑“外研社大厦”正在被重新规划改造,改造后的配楼将被打造成“文创孵化器”,以吸引其他相关领域的文化企业进驻,整合更多资源实现协同发展。以教育和技术、传统和数字、产品和服务相辅相成的外研社,与期许中的“最中国的国际出版社,最国际的中国出版社”仅仅“一步之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