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那么多人在学外语,为什么难以出现大量优秀的译著?”这是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李景端在某学院举行的林纾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李景端先生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前段时间国家版权局制定了新的文字作品报酬办法,其中原创作品每千字的稿酬是80~300元,而翻译的稿酬标准只有50~200元。“这说明在整个社会的评价体系中,翻译依然是处于附属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稿酬远不及原创作品,这显然不合理。他还举例说,过去翻译一本书的稿费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但现在恐怕连一平方米都买不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译者,特别是年轻人从事文学翻译的积极性”。(2014年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翻译作品的稿酬低于原创作品显然是不合理的。低稿酬不可否认地影响了年轻人从事文学翻译的积极性,也是影响大量优秀译著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我在想,如果翻译作品的稿酬与原创作品持平,那么能产生大量优秀译著吗?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客观地说,即将实施的原创作品稿酬标准并不高,如今靠一部小说也买不来北京的一套四合院。何况,翻译的稿酬标准与原创的稿酬标准相差并不太多,最高也只有100元。100元,1万字也只有1千元。即便100万字,也只有10万元。如今10万元,在我住的这座城市也只能在比较偏的地方买商品房的10平米。我们冷静而理智地想一想,这能调动翻译人员多少积极性?真的能让译者译出优秀的作品?
问题的根本还不在这里。常识告诉我们,学好了外语并不能翻译好作品。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精通母语。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对母语知之甚浅,是翻译不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大凡优秀的翻译家,都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母语根底深厚。比如傅雷先生这位读者熟悉的翻译家。他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文学作品至今仍为读者所喜爱。还有查良铮先生,也是读者熟悉的翻译家。他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集》至今无人出其左右。之所以如此,除了他们对英、法、俄等语言精通外,还因为他们具有丰厚的文学底蕴,都是文学家,而且也精通母语。
可是,现在做文学作品翻译的,尤其是青年译者,恕我直言,普遍的只是注重对外语的学习和掌握,忽视对文学作品和文学论著的学习,忽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并且对母语的学习也忽视。现在翻译作品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等毛病便是忽视母语学习的最好证明。而且学校的外语专业教育也忽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忽视对母语的学习。季羡林先生就说过,现在大学里只把翻译当作学外文的一种附属,好像学了外文就自然会搞翻译了。不是这样。要从改进大学里翻译的教学入手,加强翻译学科的建设,使翻译后备队伍能得到良好的翻译专业训练。
提高译者的劳动报酬标准,尊重译者和译者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毋庸置疑,都是产生大量优秀翻译之作必须赶紧做的。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翻译人才的文学素养,加强对翻译人才的母语教育。没有后者,不会有合格的翻译人才,不会有大量优秀的翻译之作。武汉市青山区 匡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