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记者康慨报道刚刚闭幕的维也纳国际电影节与奥地利头号大作家合作,推出以“彼得·汉得克看电影”为名的回顾展映活动。
该活动分两个阶段,10月11日到23日为第一阶段,11月8日至19日为第二阶段,共放映电影27部。
片目由汉德克仔细挑选,并在德国金酒店(GoldInn)的三页信纸上手写而成,除两部纪录片外,其余皆为所谓的“故事片”,含剧情、悲喜剧、喜剧、西部、动作、警匪、传记等多种类型,出品年代早至1925年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晚及2012年的《瓦吉达》。
汉德克眼界宽广,片源遍及世界,独缺祖国奥地利与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
他最喜爱美国导演约翰·福特的作品,一口气选入三部。
刘别谦、基亚罗斯塔米、皮亚拉和小津安二郎则各选两部。
他当然没有忘记好朋友维姆·文德斯。
10月16日,71岁的汉先生携女儿阿米娜前往翻修一新的维也纳城市电影文化馆(Met⁃ro-Kinokulturhaus),与广大观众共同入场观赏文德斯的纪录片《布鲁斯之魂》,顺带发出了“废除诺贝尔文学奖”的呼吁(详见读书报10月22日报道)。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在世剧作家,汉德克的这份片目想必是有参考价值的。读书报记者根据维也纳电影节出版的小册子和排映表,整理并译出片目——含片名、年代、导演和国别,以排映日期为序——如下:
1.《青山翠谷》(HowGreenWasMyValley,1941),约翰·福特/美国
2.《布鲁斯之魂》(TheSoulofaMan,2003,纪录片),维姆·文德斯/德国和美国
3.《克朗内勃朗》(ClunyBrown,1946),恩斯特·刘别谦/美国
4.《巴马科》(Bamako,2006),阿布德拉马内·西萨科/马里、美国和法国
5.《西西里亚!》(Sicilia!,1999),让-玛丽·斯特劳布和达妮埃勒·于耶/法国、意大利和瑞士
6.《何处是我朋友的家》(Khane-yedoustkodjast?,1987),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
7.《穆谢特》(Mouchette,1967),罗贝尔·布勒松/法国
8.《赤裸的童年》(L’enfancenue,1968),莫里斯·皮亚拉/法国
9.《射杀利伯蒂·瓦朗斯的人/双虎屠龙》(TheManWhoShotLibertyValance,1962),约翰·福特/美国
10.《东京物语》(1953),小津安二郎/日本
11.《恰鲁拉达/孤独的妻子》(Charulata/DieeinsameFrau,1964),萨蒂亚吉特·雷伊/印度
12.《瓦吉达》(Wadjda,2012),海法·曼苏尔/德国和沙特阿拉伯
13.《寄生虫》(Accattone,1961),皮耶尔·保罗·帕索利尼/意大利
14.《木雕家施泰纳的狂喜》(DiegrosseEkstasedesBildschnitzersSteiner,1974,记录片),维尔纳·赫尔佐格/联邦德
国
15.《秘阳》(Milyang,2007),李沧东/韩国
16.《安德烈·鲁勃廖夫》(АндрейРублёв,1966),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苏联
17.《早春》(1956),小津安二郎/日本
18.《青年林肯》(YoungMr.Lincoln,1939),约翰·福特/美国
19.《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20.《浪荡儿》(Ivitelloni,1953),费德里科·弗里尼/法国和意大利
21.《警察》(Police,1985),莫里斯·皮亚拉/法国
22.《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LadyWindermere’sFan,1925),恩斯特·刘别谦/美国
23.《烘培师的面包》(DasBrotdesBaeckers,1977),埃尔温·科伊施/联邦德国
24.《乐队来访》(BikurHa-Tizmoret,2007),厄兰·科利林/法国、以色列和美国
25.《圣言》(Ordet,1955),卡尔·特奥多尔·德莱叶/丹麦
26.《橄榄树下的情人》(Ziredarakhatanzeyton,1994),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法国和伊朗
27.《纳萨林》(Nazarín,1959),路易斯·布纽艾尔/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