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的新著《程颢程颐传》是一部叙介北宋哲人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的传记文学作品。作者以《千家诗》之《春日偶成》破题,演绎了二程“鲁台望道”“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等传说典故,述及程颢创立“天人一理”学说、洛阳论道、践行“视民如伤”的“官箴”,程颐创办伊皋书院、涪州治易,穷仁识理的全过程。是书深入浅出地解读二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跨越时空与传主对话。诚为文史兼具、可信可亲的哲人传记作品。
二程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在继承孔孟之道的基础上,糅儒、佛、道于一体,创立了理学(亦称“新儒学”),复经其四传弟子朱熹集大成为“程朱理学”,一跃成为统治中国七个世纪的官方哲学。令人遗憾的是,千百年来海内外关于二程的文集、学谱、评传等专著文本颇丰,却没有一部介绍二程的生平事迹的长篇传记。
裴高才先生集数十年之功,致力于探究二程的行状与理学的当代价值,“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他的足迹遍及二程求学的赣州、讲学的洛阳,程颢任职的开封、户县、南京、晋城、扶沟,程颐被流放的涪陵等地。搜寻并研读了关于二程的中外系列典籍与民间原始档案。继而对二程的身世与行状史料,旁征博引,认真考订,作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
本书传主的一生与今天相隔千载,再现历史的原生态绝非易事。作者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文本。他在记述二程的家世与治学史实时,不仅引经据典,还参照了方志、宗谱以及诗词名篇,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面目。通览全书,左图右史,其史料性与学术性,可圈可点处颇多。诸如后世对程氏始祖说法不一,作者采用了以《诗经》《国语》《史记》《帝王世纪》等典籍与两岸程氏宗谱做依据的“程伯符说”,颇具说服力。
关于二程的籍贯,一般人大都只知道他们是河南洛阳人。作者在这里以史家的考据功夫,运用多种证据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二程也是地地道道的湖北黄陂人。因为二程的祖父程遹、父亲程珦在黄陂任县令、县尉,在此生活了四十多年;二程生长于斯、学于斯,达十四五载。作者甚至援引旅美学者、程颐直系二十九世孙程德祥的现身说法:黄陂乃“二程第一故里”。
二程的理学思想博大精深,作者或讲故事或对话或现身说法。对于“天理何在”中的“天理”,出自何处?作者引述了程颢的原话:“‘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对于理学的精髓——“存天理,去人欲”的含义,作者诠释道:“天理”即公理,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存天理”就是向善,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人欲”即私欲,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灭人欲”就是去恶习,克己省身,修身养性。“存天理、灭人欲”意在劝人轻视物质欲求,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这当前提倡的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有相通之处。
《程颢程颐传》是一部情文并茂的传记文学著作。一方面,作者娓娓道来二程执政故事与治学行状。书中介绍程颢任晋城县令期间,将兴学、讲学与治学相结合,可窥一斑。如他采取官办民助等筹资方式,在全县或大兴土木,或利用现有祠堂、庙宇改建乡村学校。三年间,全县实现了“诸乡皆有校”,即使是“穷乡曲巷”,也“时闻弦诵声”。接着,他又推行“学田制”,给乡学提供经费来源。同时,他亲自到校讲学,形成了教育立县的新气象。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叔父黄夷仲听到传闻,专程前往考察。当他一睹晋城浓厚的读书风气和人才辈出的景象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叙事诗《行县诗》。其中有云:“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大家子弟弄文墨,其次也复挎弓刀。去年较射九百人,五十八人同赐袍。今年两科取进士,落钓连引十三鳌……”长使后人感奋不已。
另一方面,精选典型事例,充分运用文学手法对二程兄弟之间、二程与同僚之间着力对比刻画,并于正史中穿插些许野史佐料,渲染、烘托,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例如:借用楹联“春风和气纯乎纯矣;烈日秋霜正者正也”,高度概括了二程兄弟各自独行的性格特征。在细节描写上,通过程颢讲学时弟子“如坐春风”,彰显其“和易”个性;叙议程颢在王安石变法的政潮中,不像王安石或司马光那样意气用事,而是坚持“肯定之中有否定”,表现其“忠信”秉性。而程颐年幼时顽皮好动,成人后其“非礼勿动”竟达极致,如“烈日秋霜”一般。书中讲述程颐与苏轼之争就是生动一例。程颐为人行事,“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在苏轼看来,“道”是顺应人们自然感情的原则,不是强制性的“勉强力行”。苏轼和程颐的争宠斗胜,最后导致了“洛蜀党争”,结果两败俱伤。
本书的另一亮点是,作者浓墨重彩地对程母侯氏的渲染。无论母亲的书香门第背景,还是她注重对二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诗教特色,以及当地佛教与道教合一的木兰山宗教道场,对二程理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像二程的无神论思想、“重民保民”的执政理念,以及他们独具的性格特征,都可以从侯氏的教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找到根源。
掩卷沉思,仍然沉浸在该书描绘的如坐春风与程门立雪的意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