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东西交通与文化侨易”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侨易学”研究渐成气候

    本报记者陈香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1月12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陈香)随着专著《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的出版,一系列学术研讨会的举办,以及《跨文化对话》组织的学术圆桌笔谈和《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世界与侨易空间”栏目的推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隽提出的“侨易学”,逐渐开始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为继续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讨侨易学的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资本语境项目组与中国歌德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东西交通与文化侨易”学术研讨会暨《侨易》集刊第一辑发布会,近日在京举行。学者专家围绕“东西交通与全球化视域中的‘侨易’”、“超越东西与二元三维”、“异文化视域中的侨易群体”、“侨易个体与观念旅行”、“作为方法的侨易观念”、“资本语境中的衣食器物与思想文化”、“文学空间与文化侨易”等主题进行了研讨。

        “侨易学”的基本理念是因“侨”而致“易”,前者强调空间维度的整合,后者关注时间维度的演进,其中既包括物质位移、精神漫游所造成的个体思想观念形成与创生,也包括不同的文化子系统如何相互作用与精神变形。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员张斌提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质位移”的主体不能仅局限于作为个体的“自然人”,因为引发这些自然人在不同文明体间移动的主要动力已不再是纯精神层面或制度层面的诉求,而更多的是经济学语境下“人力资本”的流动;而因“侨”而致“易”的过程也不仅包括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跨越不同文明体的地理位置上的物质位移,还应包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下的“自然人”进入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下的“物质位移”导致的“精神质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乔国强也指出,在现时代中,不仅是简单的物理位移层面,在互联网、全球化等虚拟空间的位移,侨易学都是可以运用的。

        相较去年11月的“侨易观念的意义与问题”学术讨论会更多还停留在对侨易学理论层面的叩问与阐发层面上,本次会议已明显增加了个案研究,其中不乏许多将侨易作为方法或视角的多学科实践,正说明“侨易学”是最终要落在求真务实上的思想范式、研究方法,而非万金油般生搬硬套的文字概念游戏。如乔国强运用“侨易学”的基本理论,以史学与文学互证的方法,对美国犹太移民及其文学中的“侨易”现象进行阐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云龙借助侨易观念为观察角度,探究了“话剧”这一简单而习见的术语生成背后存在的多重侨易现象。叶隽本人也选择了一个经历了多重精神质变的侨易个体——萨义德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理论建构作为精神质变现象,凸显“东方主义”与“理论旅行”作为“主概念”、“辅概念”的作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