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十月》召集评论家为青年作家创作把脉

    本报记者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1月05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金秋的《十月》,凝聚着不一样的收获。李亚、弋舟和阿袁,三位处于上升期的青年作家,孟繁华、贺绍俊、何向阳、王春林等青年评论家,以文学的名义聚集在一起。在贺绍俊的印象中,这样的聚会在20世纪80年代常有,而90年代以后,研讨会也出现了“经济学”,多是为已出版的图书或名家组织研讨,杂志社能够为尚不很知名的作家举行作品研讨会,几乎是绝无仅有。

        《十月》副主编宁肯看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老中青三代批评家在这里聚集,他们之间也构成了对话关系。对于同一部的作品50年代出生的孟繁华谈到历史和宏大叙事,谈到如何继承传统古典,谈到面对同样主题如何反映;而60年代出生的何向阳和王春林,则从技术化的角度点评作品,更关心小说的文本。王春林甚至用金庸小说南帝北丐的方式解读进入文本;而80后出生的批评家们则是多元的。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场,均从各自的角度评论,同时也构成了与50后批评家的对话关系。比如谈到阿袁的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孟繁华认为是表现了知识分子的丑恶,但在饶翔看来阿袁以反讽描写知识分子,非常可爱而且自然。宁肯说,这些不同角度的评论建立了文学的场。

        在谈到具体作品时,孟繁华认为,李亚的《武人列传》《电影》有非常独特的叙事风格。弋舟的《所有路的尽头》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面对当下的困境,作品充满力量。而阿袁的小说中,知识分子变得无比猥琐卑微,没有担当。贺绍俊从作家主体给他的印象上分别阐述:“李亚像淘气者,弋舟是思想者,阿袁是智者;他们的叙述方式不同:李亚是情趣化的叙述,弋舟是戏剧化的叙述,而阿袁是日常化的叙述;他们写作姿态也不一样,李亚快乐,弋舟凝重,阿袁沉思;他们也有不同的典型情结,李亚有一种家乡情结,这种情节给他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文学想象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弋舟有一种道德情结,他面对世界更多的是从中发现道德的问题和症结;阿袁有一种知识分子情结。”贺绍俊说,由此三者小说风格也不一样,李亚的小说有一种猴气,弋舟有一种典雅气,阿袁的文字有书香气。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三人的创作。他认为弋舟的小说语言不仅有诗性,更具穿透社会世相的能力,阿袁标志性的作品是表现学院知识分子,她对知识分子有真切的观察和体验,对其复杂的精神世界有深入的理解和精准的表达。而李亚小说是民间书写,70后的作家大多数已经不再讲述乡村故事,李亚是70后作家标志性的存在,是乡村意志的表达者和书写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