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1月05日 星期三

    外行观歌剧

    阎晶明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1月05日   03 版)

        歌剧是泊来品,中国歌剧与现代文学一起发生。观经典西方经典歌剧,慢慢悟出一些道理。不管什么艺术,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歌剧也一样。

        歌剧是所有艺术里最强调主题先行的,一出歌剧就是演绎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抽象的、不在乎时空的,是人类精神与情感里被固定化了的一种意识、观念、意志、信念。它要通过一个架构好的并不复杂的故事、并不众多的人物来呈现,要有足够的矛盾和传奇性。被传统和权力制约以及要求挣脱的欲望,不可得到的爱以及由此产生的嫉妒,简言之,自由、希望、复仇、逃离、流亡,这些都是常见的概念化主题和表达方式。它需要偶遇和误会来强化主题、集中表现故事。中国的歌剧里《白毛女》之所以成立,是因为人物“洞穴”生涯的传奇性和要求解放的意志,与歌剧艺术的要求在形式上非常契合。看过一些新歌剧,之所以觉得不够水准,是因为从编剧开始,以为人物用唱腔而不是道白讲出故事就可以了,它们大多缺少一个强烈的主题概念,人物与故事设定也缺乏艺术形式要求的特点,力量也就无从体现了。

        歌剧的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分离感。演唱和故事完全有可能没有关系,幕间曲有可能成为经典名曲。最重要的一点是,剧本里的男性主人公有可能被描述得挺拔英俊,而台上的角色可能是个矮胖子,剧中的女主人公可能被定位为二八少女,而表演者却通常要有相当的演出经验。由于演唱的需要,她们的身材相貌可能与剧中人物并不相符,甚至还有可能是一位黑人女子。然而,这种严重的分离感同芭蕾舞不一样,强烈的假定性和观众预设的心理,使剧情完全有可能在分离中推进,而且因此对戏剧效果产生更加强烈的印象。杰出的歌剧,通常会让观众到最后忘记了剧本原本的美妙设定,渐渐接受台上人物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如果主题最后通过情节、演唱得到弘扬,观众就会忘掉剧作家的设计,只认看到的戏剧表演。

        我们强调艺术的个性,生怕创作掉入概念化的窠臼,这自然是对的。但我们却同时忘记强调不同艺术所具有的具有“共性”的“个性化”特征。不了解这些特点,抓不住这种规律,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尽管创作的作品看上去是属于这一门类,事实上却不具备其基本特征,因而在表现力、感染力上大打折扣。没有变得僵硬的“模式化”其实就是艺术规律,没有成为教条的“概念化”其实就是艺术特性的基本概括。我们正处在一个所谓“跨界”风行的艺术时代,活力中的无标准、没规范已让专业人士无法评说。强调一下艺术的基本特征似属必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