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内陆乡村的前世今生

    王菱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0月22日   18 版)

        矢志驾驭多卷本《乡村志》,全因贺享雍内心深处所怀揣的对普通乡村生活作精确描述的决心与使命。贺享雍是一位拥有文化自信、生活自信和创作自信的乡土小说作家。在既往的乡村书写中,他的长篇小说作品《苍凉后土》、《遭遇尴尬》、《土地神》、《怪圈》、《村级干部》、《猴戏》等均能体现其强烈的主体意识:即怀抱乡土精神,执着地扎根于乡土社会的人脉与风物。

        在《乡村志》系列长篇小说的写作中,贺享雍成为了一个对自己的实际关系感到不确定的观察者、历史记录者,他不是在为农民、进城务工者、乡村企业家、乡镇干部、村医等写作,而是在写关于他们的故事。在《乡村志》里,乡村的社会价值以一种复杂的方式被戏剧化地呈现出来,作家要提示的一系列问题似乎也正是在这里产生。生活的充分积累赋予了贺享雍乡土小说创作的深厚土壤,他密切关注朴实的村庄日常生活,关注普通人,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自我,敏锐地捕捉乡村的心灵及其变迁,与乡村世界的内在灵魂相沟通,并拥有真切叙述乡村人物语言的能力。他不仅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有真正的熟悉,还以深厚的乡土精神为内在依托,还原出了深层的乡土文化,展现出乡村社会在时代裂变中的真实状貌、复杂心态和内在精神。

        作为一个有着恢弘结构的长篇小说系列,《乡村志》在结构文章时刻意加入了大量的方志内涵。乡土不完全是一种空间上的名词,而是形而上的文化综合体,是一个区域里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变迁、宗教信仰和其它特质的混合体和聚合体,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由此,贺享雍考察川东北地区的地理人文,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并进行了深入挖掘,将之与半个世纪以来的贺家湾故事融合起来,使贺家湾这个川东北的村庄意象更加丰满,并充满着村庄的泥土气息。

        《乡村志》展示出来的川东北乡土地域的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乡土情感等,规定了这块土地的自然性存在,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乡土文学的自身特性。在《乡村志》的故事里,乡村情感既与传统儒家文化相关联,存在传统封建的家长制一面,又有质朴真诚的一面,更凝聚着中国式乡村悠久的历史、民俗和生活方式。《乡村志》关注乡村人物“挣扎”,不仅实现了乡土文学的最基本使命,更深度地体现了川东北地区的地域性特征——因为深度体现地域性的恰恰是人,即蕴含了独特文化精神的人物个体,这正如翠翠之于《边城》,白嘉轩之于《白鹿原》。

        贺享雍不是贺家湾的“异乡人”,他是一个“内部信息”的传递者,但怎样才能保持一种既内且外的叙述者声音,需要思考如何保持一种批判审视的距离。他写干群关系的对立以及权力之恶,不单指向干部的道德,也揭示乡村政治体制的弊端,并从权力文化层面,期待建立现代化的民主法制的政治体制。《乡村志》是贺享雍人生的领悟,也是其生活的馈赠。他用深情书写乡村,更用智性审视乡土;既有乡愁的笔触,亦有法理的牵绊;既描摹乡村的粗鄙,又刻画乡野的诗意。《乡村志》呈现出当下的乡村最真实的个性,不疏离,不隔膜,打碎田园幻象,将边缘化的村庄写入文学的世界,深刻阐释了乡村生活的多重意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