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李长之和他的《鲁迅批判》

    张明 程光炜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10月22日   03 版)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出版于1935年,距今差不多已70年,但今天读来,并不感到过时,它的睿智、机敏和见地,显然都穿透了时空的障碍,仍能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这的确是一部奇书: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所写,不足十万字,它是鲁迅研究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专著,赫赫有名的传世之作。

        解放后的鲁迅研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溢美多于分析,赞扬遮蔽了警省,而且更由于养成了较大的势力,这就为公正、平实的研究,增添了坚固而无形的障碍。李长之的所谓“批判”,在他看来就是一种“批评”。“文艺批评最要紧的是批评精神”,“批评是反奴性的。凡是屈服于权威,屈服于时代,屈服于欲望(例如虚荣和金钱),屈服于舆论,屈服于传说,屈服于多数,屈服偏见成见(不论是得自他人,或自己创造),这就是奴性,这都是反批评的。千篇一律的文章,应景的文章,其中决不能有批评精神。批评是从理性来的,理性高于一切,所以真正批评家,大都无所顾忌,无所屈服,理性之是者是之,理性之非者非之。”他的《鲁迅批判》之所以独立不移、真见迭出,与上述批评态度大概有直接关系。

        这部著作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它见好说好,见坏说坏。例如,说鲁迅善写纪念人的文章:“鲁迅的笔是抒情的,大凡他抒情的文章特别好。大家总可以记得的,不久以前,发表在《文学》上的一篇《忆韦素园君》,再以前,发表在《现代》上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关于柔石的。我们知道,这类的文章,在鲁迅是未必愿意写的,因为他对文学,另有别的信念,所以为数不多。可是我们看,却够珍贵的了:含蓄、凝炼、深长的意味,和丰盈充溢的感情。”又如在评价《阿Q正传》时指出:“鲁迅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又说,“阿Q已不是鲁迅所诅咒的人物了,阿Q反而是鲁迅最关切,最不放心,最为所焦灼,总之,是爱着的人物。别人给阿Q以奚落,别人给阿Q以荒凉,别人给阿Q以精神上的刺痛和创伤,可是鲁迅是抚爱着他的,虽然远远的。”在指出鲁迅善于写乡村题材,而不善于写城市题材,而且不善于经营长篇小说的缘故时,李长之也从不“护短”,坦率地认为:“他那性格上的坚韧,固执,多疑,文笔的凝炼,老辣,简峭都似乎不宜于写都市。写农村,恰恰发挥了他那常觉得受奚落的哀感、寂寞和荒凉,不特会感染了他自己,也感染了所有的读者。同时,他自己的倔强、高傲,在愚蠢、卑怯的农民性只对照中,也无疑给人们以兴奋与鼓舞。”而城市的“动乱”、“局面很大”和“匆促”,却“使一个惯于写农民的灵魂的作家,也几乎不能措手”。他还认为,鲁迅之所以一直没有写长篇小说,其中原因很多,但一个主要原因,“他于人生,是太迫切,太贴近了,他没有那么从容”,而“写小说得客观些”,“长于写小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是十分活动、十分适应、十分圆通的人”,像他这样稍有“不耐”“就愤然而去”的人,又怎能做到耐心、周到和从容不迫呢?在此基础上,作者发表了他非常有名的论断,他说:“鲁迅在思想上,不够一个思想家,他在思想上,只是一个战士,对旧制度旧文明施以猛烈的攻击的战士。然而在文艺上,却毫无问题的,他乃是一个诗人。”

        《鲁迅批判》的真率,为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但也招惹了不少麻烦。在30年代,该书被视为左派读物而遭到排斥;在日伪统治时期,又被列为“禁书”。“新中国成立伊始,它被人深文周纳地暗示为‘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某一部分人’的观点。1957年之后,随着作者被划为右派,它更成为黑书被封存于图书馆……随着改革开放和文艺界春天的到来,《鲁迅批判》渐次抹去尘封,恢复了它在学术界应有的地位,而作者李长之却早已在1978年作古。”(参见于天池、李书:《李长之〈鲁迅批判〉再版题记》)逝者已逝,而时代的车轮还在滚滚前行。但从它非同寻常的“命运”中,我觉得有两条历史教训、或说也是两条经验值得汲取:一是说真话的书总是命运坎坷的,但历史也终将证明它的价值,而这种价值,能够给热爱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以深刻的启迪。二是真正的批评者应该不为贤者讳,站在学术的立场来评价一位作家的是与非,这样,诚实的、严肃的批评精神才能继续发扬下去,否则,批评的意义何在,是很值得怀疑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