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

    中华读书报创刊二十周年(1994-2014)

    20年20书【文学】

    1995
    《长恨歌》1996
    《马桥词典》1997
    《我的精神家园》1998
    《尘埃落定》1999
    《羊的门》2000
    《乌泥湖年谱》2001
    《檀香刑》2002
    《无字》(全三册)2003
    《我们仨》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7月09日   15 版)

        1994

        《尤利西斯》(全三册)

        1995

        《长恨歌》1996

        《马桥词典》1997

        《我的精神家园》1998

        《尘埃落定》1999

        《羊的门》2000

        《乌泥湖年谱》2001

        《檀香刑》2002

        《无字》(全三册)2003

        《我们仨》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著,萧乾、文洁若译,译林出版社

        这是一本以荒诞至挑战读者阅读耐心的意识流形式叙写都柏林一天十八小时中所发生的事情的另类之作。作为西方现代派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乔伊斯的这部作品从问世起就颇多争议,这版萧乾、文洁若所译的中译本出版也颇多波折,从确定出全译本到确定译者再到出版及之后面临的不同声音,当年的老出版人李景端力排众议,终使中国读者得以领略意识流大师乔伊斯这部经典之作。

        1995

        《长恨歌》

        王安忆著,作家出版社

        当代最重要的中国女作家之一王安忆的这部长篇代表作出版至今已跻身长销书之列,不止创下纯文学长篇小说的销售佳绩,也为作者带来茅盾文学奖的殊荣。上海背景,女性题材,这些《长恨歌》中的重要元素是王安忆擅长写作的,鲜明的人物塑造、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与传神的不同时代上海街市风貌、风土民情的描摹,都令这部作品有着不只局限于文学的延伸魅力。据此改编的戏剧、电影作品先后问世,也令其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

        1996

        《马桥词典》

        韩少功著,作家出版社

        韩少功以词典形式虚构了一个湖南乡村的众生百相生活史,这成为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一站,也成为当时轰动文坛、影响波及海外的话题,进而因被指有抄袭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之嫌而引发官司,最终发展成社会事件。抛开这些文本之外的部分不谈,这部作品很好地体现了韩少功成熟的文学水准和叙事技巧,对中国乡村生活的表现也真实到位,对人性的发掘亦有值得称道之处。

        1997

        《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与小说相比,读者最早也更容易接受的是王小波散见于多个报刊的杂文随笔专栏,他的智慧、幽默,对社会的看法与对生命、情感的洞悉有着令人伤感的触动力量。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作者王小波已辞世两个月,这本杂文自选集连同他的长篇小说《黄金时代》、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的接连问世在读者中形成一股热度至今尚在的王小波阅读潮。经过时间的考验,十几年后再读这些文章,依然会带给人启发,这是最大的价值所在。

        1998

        《尘埃落定》

        阿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故事从上世纪40年代康巴藏区的土司及其家族说起。阿来以带点魔幻现实主义意味的笔调,从容、内敛的叙事,将这个有着强烈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色彩的故事娓娓道来。当时阿来出版这部作品并不容易,谁知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不乏奖项肯定,市场反应也上佳,影响至今不绝。阿来藉此跻身国内一流作家之列,此后更以《空山》等佳作不断为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藏地的历史与文化书写。

        1999

        《羊的门》

        李佩甫著,华夏出版社

        多年来执着于关注现实、发掘人性幽微一面的作家李佩甫在这部现实主义力作中以主人公呼天成的人生经历、仕途沉浮引出呼家堡这个地方40年的沧桑变迁与人情冷暖,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社会40年里的变化。这部作品对现实的剖析近乎残酷,对人性的拷问与官场规则的微妙把握也发人深思。这也是一部曾经多有争议的作品,它已然成为记录那个时代那段历史的文学化的文本切片。

        2000

        《乌泥湖年谱》

        方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在湖北女作家方方的众多作品中无疑是一部颇具野心的厚重之作,说厚重并非仅局限于该书500多页的篇幅,而是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从1957年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这么长的时间跨度的人物。这个历史时期自然大有文章可做,作者将情节设置在长江水利规划设计院的乌泥湖宿舍,匠心独具地仿拟“年谱”体例,将一代心怀报国之志的海归知识分子或国内名校专家在现实面前与政治运动风浪中的无奈、痛苦、迷惘甚至绝望刻画得引人唏嘘。

        2001

        《檀香刑》

        莫言著,作家出版社

        正值创作成熟期的莫言在这部耗时五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中依旧沿用他最得心应手的素材来源——高密东北乡,不同的是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是中国的多事之秋1900年,彼时德国人在山东修胶济铁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民间运动风起云涌。小说女主人公眉娘的情感、命运为主线,渐次上演一幕幕动人、残酷的人生悲喜剧。莫言的小说语言在这部作品中得到极大的释放,汪洋恣肆,个性鲜明。

        2002

        《无字》(全三册)

        张洁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全书分为三部,共计八十余万字,这样的魄力和篇幅对于张洁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书中浸透了带有作者个人情感历练的对世道人心的失望,对女性之于现实社会的种种艰难的悲悯,这些同样需要非凡的勇气和定力来消化和呈现。女作家吴为连同其家族几代女性的情感遭遇、婚姻经历乃至命运沉浮,像一幅文学长卷,经由张洁之笔在书中徐徐展开。这部作品对于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有着不能忽略的触动,当然它同样征服了评论界,此后获得茅盾文学奖。

        2003

        《我们仨》

        杨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1998连续两年,杨绛的女儿钱瑗、先生钱锺书离她而去,这对年逾耄耋的她来说,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时隔四年,她才提笔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对一家人共度的往昔岁月的回忆。《我们仨》里的文字和人们耳熟能详的《干校六记》、《洗澡》里那种幽默、豁达不同,文字间那种对死生的超然,对亲情的眷念,出自一家人在一起63年的时光。对日常生活片段的记录,对寻常小事的追忆,有着惊涛骇浪、呼天抢地不能比拟的静水深流般的力量。

        2004

        《受活》

        2005

        《秦腔》2006

        《我的名字叫红》2007

        《定西孤儿院纪事》2008

        《推拿》2009

        《一句顶一万句》2010

        《阿勒泰的角落》2011

        《陆犯焉识》2012

        《在新疆》2013

        《繁花》

        阎连科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非常善于用质朴语言写出超现实风格又内涵紧贴现实的作品的阎连科,在《受活》中虚构了一个受活村,村里人天生残疾,在一位喜欢异想天开的县长带领下,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荒诞闹剧。那时候的阎连科还没有现在这么沉重,但已足够犀利。书中堪称癫狂的情节,亢奋的人物,每每映射出一连串对现实和历史的隐喻。纵然此后阎连科又写出那么多部有分量、有争议的作品,《受活》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

        2005

        《秦腔》

        贾平凹著,作家出版社

        很少有如贾平凹这种地位的作家能多年保持着如此连贯而不失水准的写作状态,他是那种醉心于某个题材或某种聚焦对象并乐于不断写及且常写常新的作家。《秦腔》借清风街上夏家与白家的兴衰起伏、恩怨纠葛来唤起人们对转型期之于农村、农民的影响甚至震荡的深层次思考,典型的贾平凹式小说语言在叙述此类题材时显得十分扎实、厚重。这部作品也接连得到香港的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与大陆的茅盾文学奖的肯定。

        2006

        《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著,沈志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6世纪末的伊斯坦布尔,苏丹邀请四位最好的细密画师一同绘制一本书籍……故事以此开始,之后就陷入土耳其大作家帕慕克精心编制的融合宗教、艺术、犯罪、爱情等元素于一身的结构巧妙的小说中。本书中译本出版之时,作者还未获诺奖,等到帕慕克诺奖加身,这本不算好读的长篇小说一下子洛阳纸贵,销量直追通俗文学、心灵鸡汤类图书。不过这也是好事,起码令有可能与之擦肩而过的潜在读者有机会走进帕慕克的小说世界。

        2007

        《定西孤儿院纪事》

        杨显惠著,花城出版社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发生过情况严重、涉及面广泛的大饥荒,那段历史显然不应被误读、遗忘。作家杨显惠在这本虽名为小说但实则有着记录历史功能的作品中,将视角对准那场饥荒的重灾区——甘肃定西地区,通过讲述一位位身处父母离散、饥饿中的孤儿的经历和命运走向,尽可能还原了那段历史。作者为写此书多次前往事件发生地探访,最终以莫大的勇气和冷峻的批判精神、深切的人文情怀写出这部读之令人心痛的反思之作。

        2008

        《推拿》

        毕飞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曾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任教且平日里常去按摩的毕飞宇对盲人群体相当熟悉,这也使得他动笔完成这部反映城市里盲人按摩师生活的长篇小说水到渠成。在这个不为更多明眼人所知的世界,既有着与外部世界相通的喜怒哀乐,也有独属于盲人的压抑、痛楚,毕飞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拿捏很是细腻,同时讲了一个好故事。水准之内的文本,独到而特别的题材,赋予这部作品极富个性的特质。

        2009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在小说语言和文本结构上皆有追求的刘震云的这部近作沿袭了中国古代话本小说般的细碎和口语化,不动声色地将一个关于一家几代人的过去和现实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出身于乡村,也长期关注中国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刘震云,借书中主人公之口传递了他对生活和乡土智慧的理解。这或许不是刘震云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却近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010

        《阿勒泰的角落》

        李娟著,万卷出版公司

        李娟是2010年中国文坛乃至文学读者的惊喜“发现”,此前她也发表过作品出过书,但直到这一年,接连两本记录她生活其间的阿勒泰的生活、人物、风土人情的新书,以及从文学名家到普通读者口碑相传的传播效应,真正让她进入公众阅读视野。李娟的文字有一种不经雕琢、浑然天成的韵味,她笔下阿勒泰牧区的芸芸众生还有那里的山川风物,经由她的写作褪去神秘面纱,距我们如此近。她的非虚构写作不止让外界认识了阿勒泰的种种,仅就文学的美感而言,也弥足珍贵。

        2011

        《陆犯焉识》

        严歌苓著,作家出版社

        事实上,即使在以会编故事、作品好看著称的严歌苓的作品中,《陆犯焉识》无论时间跨度还是情节的起伏、扣人心弦,也仍居前列。这部作品的题材和灵感来源于作者爷爷的真实经历,当然也有其他人物的经历综合在里面。从繁华的上海到荒凉的大西北,主人公陆焉识的人生起伏在半世纪中国的社会动荡中显得既典型又微不足道,而作者从记录家族史进而书写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初衷亦在其中得到实现。

        2012

        《在新疆》

        刘亮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常年偏居新疆的作家刘亮程,他的生存状态和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坛一种独特的存在。新疆是刘亮程的灵感源泉,他对于土地、生命、乡土生活的很多思考就寄托在此。他笔下的时光仿佛凝滞,人们在不紧不慢地生活,风景在四季交替,他的文笔简单、凝练,叙事从容,将他耳闻目睹的新疆风物、风土人情如潺潺流水般释放出来。他的散文是有重量的文字,默默在和这个文学速朽的快餐式阅读时代对抗。

        2013

        《繁花》

        金宇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一部《繁花》和作者金宇澄在2013年简直是横空出世,这位多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偶尔搞点创作的上海“老爷叔”可谓厚积薄发的典型。从上世纪60年代到当下,作者笔下的大上海在变,流连于饭局和情欲间的书中人物的心态也在变,这部充满地域性,用带有沪语味道的语言写就的长篇小说承继了中国话本小说的口语化、市井气,活色生香的烟火气赋予人物异常鲜活的个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