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7月02日 星期三

    全球化与跨国民族主义的理论窗口

    葛良彦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7月02日   08 版)
    《全球化与跨国民族主义经典文论》,尹晓煌、何成洲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自上世纪80年代因特网问世以来,全球化的浪潮已汹涌澎湃好几十年了,而上世纪90年代初“入网”的中国也早就不是置身度外的“观潮者”, 而成搏击风浪的“弄潮儿”了。然而略带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中国早已开始领受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惠顾或冲击,另一方面大多数国人对全球化和跨国民族主义之理念仍深感陌生。在这一背景下,尹晓煌与何成洲两位学者主编的《全球化与跨国民族主义经典文论》一书面世,值得我们庆贺。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两位学者辛勤采拮的是世界全球化理论界权威人士的著述。收入书中的各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全球化之现象和发展趋势做出理论层面的表述,对国人对全球化历史趋向的理解无疑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毋庸置疑,书中学者们的切入点和涉及之领域各各不同。但依笔者愚见,各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致力于重构一种适应于全球化新形势的崭新时空观。例如,费雪金(Shelley Fisher Fishkin)对跨国民族主义对美国历史和文化之影响做出新的诠释。在她眼中,“美国”不仅是传统理念中以白人社会为主体的北美国家,而且也是一个包括中国麻将和日本建筑风格在内的各种文化因素之杂糅合体。而对于春海 (Harumi Befu) 来说,“日本”也许不仅是一个位于东亚的岛国,而且还存在于遍布海外的数以百万计的日本移民之中。同样,杜维明(Tu Weiming)论及的“文化中国”,显然不但超越中国地理疆域,而且赋予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承继某种共时性。正是鉴于此类时空观的变化,麦克·哈特 (Michael Hardt) 认为,原本属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应成为整个人类所共享的“共有资源”。哈鲁吐涅 (H. D. Haroorunian) 对“后殖民研究”和“区域研究”等学科之反思,也体现出对传统时空观的批判。而戴维·哈维(David Harvey)则对全球化语境中的“普世价值”和“地方性”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做出了深刻论述。在笔者看来,构建新的时空观正为身处全球化时代的国人所亟需,而书中的各篇理论著述为此做出了重要启迪。 

        然而正如哈维所言,普世性若无地方性的支撑“便有可能沦为空洞与虚假”。全球化与民族特色并不一定互相排斥;相反,二者完全可能相得益彰。全球化显然不能等同于西方化或者美国化。但是,毋庸讳言,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的走向一直为西方,特别是美国所左右。如果把全球化看作一场世界各国及各种文化之大合唱,美国显然扮演了领唱者的角色。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全球化大趋势之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越来越有可能成为这场大合唱的另一位领唱者。只有独一,并无其二的领唱者之大合唱未免略嫌单调。唯有等到新的领唱者之加入,全球化这场大合唱才会产生出更美的旋律。我想这正是本书的两位编者的希冀之所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