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匿名评审保证公平还是制造平庸?学术期刊反思制度建设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6月25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6月20日,由《文学遗产》编辑部主办的“学术期刊制度建设与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如何在制度建设与学术个性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探讨的主题。

        据《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介绍,《文学遗产》编辑部在制度建设上完成的最重要的改革举措就是从1999年开始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并严格执行三审程序。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初审的学术判断水平难以保证,二审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主编的权力难以制约,外审专家的水准良莠不齐,以及学术标准化与人文个性化难以协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表示,制度建设的难点在于平衡制度与个性之间的矛盾,制度可以把滥用权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但也有可能造成四平八稳,丧失活力。陆建德说:“不能说把人情稿‘赶尽杀绝’,刊物最后还是应以文章质量说话。匿名评审是对学者滥用制度的权力的限制。但是在推行制度时,应该注意非个人因素,跳出个人的利害关系,坚持学术操守,这样制度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制度建设对学术刊物既有巨大的益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认为:“制度是用来管‘坏人’的,只能‘保底’,仅靠制度不可能办好刊物。将不规范的提升至规范,并不能直接形成创造性,而且过度的制度化会浪费资源。”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弛则指出,制度建设不只是“保底”,学者的成长需要不断接受批评,好的制度可以促进学者互相讨论,改善学术生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