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从“长城”到“泰山”,三十年冰海荣光

    李云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5月14日   11 版)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次年2月20日,建成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2013年11月7日,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今年2月8日,建成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基地——中国南极泰山站。

        从三十年前“向阳红”号的破冰之旅,到今天“雪龙”号的冰海突围,三十年南极科考,三十支科考队远赴南极,每一次都历经艰辛,每一次都有令人难忘的故事。“雪龙”号冰海救援、冰海突围所经历的故事,正是这三十年艰辛与荣耀最生动最逼真的缩影。《冰海荣光——“雪龙”号船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便以此为出发点,从“雪龙”号延伸至中国南极科考三十年,再延伸至世界各国近两百年的南极探险,将现场的真实感和历史的纵深感自然融合,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可圈可点的南极科考画卷。

        该书全景展示了“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历程。如果说“雪龙”号2013年11月7日的出发就已经非比寻常——它肩负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基地的重任,那么,“雪龙”号12月25日的行动就更是举世瞩目了——600多海里外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浮冰困住,急需救援,“雪龙”号调整航线,向俄遇险船全速前进。冰情严峻,救援一波三折,先后抵达的中、法、澳三国救援船均无法靠近俄遇险船。多国协商的结果是,由中国“雪龙”号船载直升机“雪鹰12”将俄遇险船上的所有乘客运至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附近冰面,再由小艇将他们送上“南极光”号。“雪鹰12”往返六架次,将俄罗斯遇险船上的52名乘客安全运抵目的地。施救成功的喜悦刚刚来临,冰情突变,厚达三四米的浮冰将“雪龙”号团团围住,世界再次聚焦“雪龙”号。前方吃紧,后方支援。从海洋局到党中央,从国内到国际,又一场南极大救援展开了。十三个艰难的不眠夜之后,新年后的1月7日,“雪龙”号巧借西风,在“时间窗口”破冰成功,重返清水区。令人感佩的,不止是“雪龙”号的英勇与智慧,还有科考队员的执着与坚定,突围战过程中,科考项目照常进行,部分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

        该书全面梳理了跨越四个时代的南极征程。第一是帆船时代。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早在两百多年前的1772年就开始了。英国人库克带领探险队最早进入南极海域,其后,无数探险家赶往南极,遗憾的是大多数饮恨冰洲。第二是英雄时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挪威、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探险队纷纷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甚至观测出南极点的准确位置。第三是机械化时代。一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英国、美国、挪威、德国等国的探险队开始对南极进行空中探险。第四是科学考察时代。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至今,众多科学家拥往南极,各国陆续建立科考站,进行多学科考察。中国从1984年11月正式开始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三十年来共进行三十次科考,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四个科考站。

        《冰海荣光》的主编盖广生是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海洋宣传和新闻出版工作,曾出版过《大海国》等力作。在他的笔下,冰雪南极时而危机四伏,时而突现生机;身处其中的“雪龙”号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舍身投入国际援助时一往无前,冰海突围时沉着冷静。

        中国南极科考,任重而道远。祝愿“雪龙”号再创奇迹,祝愿中国极地科考事业再创佳绩;也期待通过《冰海荣光》的出版发行,能够带动更多有关极地科考的图书出版,让更多的人增强海洋意识,认识极地科考,爱上极地科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