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苏叔阳”这个名字,是小时候在黑黢黢的电影院中。年幼的我坐在座椅扶手上,伸长脖子,穿过重重叠叠的人头,看完了《夕照街》,那悠扬的鸽哨、碧蓝的晴空和“苏叔阳”这个颇具韵律感的名字便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没有想到,多少年之后,我竟然有幸在编辑生涯中与苏叔阳先生合作。作为《中国美德读本》的责任编辑之一,第一次坐在苏先生那盈满墨香书影的书房中时,我满心忐忑,不知这位全能的文化学者、著作等身的作家会对出版方和编辑提出怎样的要求,更不知自己是否能够得体地应对。
满头银发的苏先生精神矍铄,热情斟茶后,娓娓道来的却是这样一段开场白:“你们恐怕不太了解我。合作之前,我先给你们讲讲我的经历和我的缺点……”一刹时,心中的惶恐、紧张、不安一扫而空;感动、钦佩,还有各种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这是怎样的坦率与真诚!
说实话,《中国美德读本》的编写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在现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选择多元、价值多元、信仰多元是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究竟什么样的“美德书”才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到底应该怎么写,怎么编?我们心里没底,苏先生也在摸索。不过,苏先生始终旗帜鲜明地强调,这是中国人的美德读本,要有我们自己的鲜明特色;美国的“美德书”再好,再畅销,我们也不能照搬。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才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013年的夏季异常炎热,《中国美德读本》的编写工作也进入了瓶颈期。一些来稿不尽如人意;而怎么把一篇篇零散的故事整合成一本书,也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酷暑和压力甚至让文坛才子苏先生发出了“老矣”的喟叹。不过,叹归叹,一向不服输、压不垮的苏先生稍事休息,便开始亲自动手撰写、改写文章。每天早晨我打开邮箱,里面必定静静地躺着苏先生凌晨发来的邮件。
全书的结构更是几经周折,搭了拆,拆了搭。最后,在暑气渐消的时节,苏先生终于锤炼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天、地、人、和”的逻辑理路来统领全书。这个充满浓郁中国味道,逐级提升的框架从历史中、从草根中发掘美德,颂扬善举,让读者在温暖人心的故事中真切感受到美德的力量,明白美德人人可行,美德人人应行。
苏叔阳,这是一个诗意地徜徉在现代社会的传统中国士人。他沉醉于墨香书影之中却从未离开过普通民众和这片热土,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传播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责任。我相信,像以往一样,他的努力是会得到读者和社会的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