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4月09日 星期三

    我曾请辞作协新闻发言人

    ——专访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

    舒晋瑜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4月09日   05 版)

        □现在,中央财政给中国作协年度拨款已增至两亿元左右,比3年前有较大幅度增长。

        □两件事曾闹得满城风雨。一是所谓作协会议住总统套房、吃豪华宴会,二是所谓作协领导挪用公家钱款搞捐赠。

        □过去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我们想说的话告诉公众;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公众对我们关心哪些问题。

        □我们根据网络文学的特点,单独设计了网络作家入会的审核机制,聘请了解网络文学情况的专家担任评委,进行审核。

        他是中国作协历史上首任新闻发言人,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坛的首位作协新闻发言人。

        2009年,陈崎嵘上任,他的目标很明确:成为合格的中国文学代言人。5年过去了,陈崎嵘对自己有何评价?

        “如果是百分制的话,我给自己打60分,也就是勉强及格。”陈崎嵘说,“及格”基于两条标准,一是没有出现政治失误和表达失误,比较准确地传达了作协党组的意见;二是从文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反应看,大家听到了正确的信息和实情,基本认可。既完成了党交给自己的工作,又没有信息失误,语言表达得体,符合公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这样就算基本及格吧。

        那么,离满分之间的40分丢在哪里了?是陈崎嵘对自己要求过高?还是史无前例的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要承担的太多?在流言骤起的风波里,他如何平息,却又为何提出辞呈?新闻发言人体面光鲜的背后,陈崎嵘经历了什么波折?3月28日,读书报记者专访中国作协副主席、新闻发言人陈崎嵘。

        读书报:2009年6月,您担任中国作协首任新闻发言人。能否回顾一下,上任5年来的体会?任职期间,您做了哪些工作?

        陈崎嵘:这5年,我感觉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没有做得太好,与社会和文学界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的时候,我自己的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希望做一个客观、称职的文学界代言人,能够把中国作协的情况和文学的动态、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自己的口或笔向社会报告。5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工作,但是还远远不够。

        从社会这个层面,大家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作协、作家们在做什么,有什么好作品,还有中国作协对当前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好作品和好作家是怎么看的,从这个角度说,也没有完全达到。

        读书报:什么原因?

        陈崎嵘:原因有几方面:作协在设立新闻发言人时,没想到要承担那么多职能。关于文学思潮、作家作品情况,主要是通过作协的报刊社网,而不是通过新闻发言人来反映的。文学的有些内容非常专业,由我这个外行来说不是太恰当。所以多数文学评奖和作品研讨等活动,都是由专业部门,譬如作协创作研究部的领导或专家去解答。新闻发言人这一角色应该怎么做,也处在探索完善当中。另外,自我检查,我投入的精力不够,没有深入钻研新闻发言人的岗位要求和工作特点。

        读书报:在新闻发言人的职位上,您做了哪些事情?

        陈崎嵘:说得出来的事情,一是做好“传声筒”:及时传达作协党组关于作协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的安排、思路、举措,把情况及时告诉文学界。二是“打开帷幕”:解疑释惑,对社会上一些人对作协存有的不知、不解乃至误解、疑惑等,作了些宣传解释,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作协。三是“拨乱反正”:竭力维护中国作协形象。对网络上对作协的攻击和不实之词,实事求是、理直气壮地予以反驳。比如关于作协性质和存在必要性的问题,比如作协领导的形象问题,有些人故意泼脏水,妖魔化,我作了澄清和反驳。四是努力成为“放大器”:尽量扩大作协“亮点”的社会影响。譬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一些独创性工作。对作协的一些奖项做充分推介,介绍作协为何吸纳网络文学参加评选,为何设立有奖竞猜,吸引网民参与。莫言获诺奖后,及时发表对莫言人品文品的评价,解析获奖背后的中国因素和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应对一些突发性事件,作出中国作协的新闻解读。现在看来,这些宣传还是有效果的。

        读书报:我们也看到,在您的努力下,中国作协的一些方面(如入会人员的公布),正逐渐从神秘走向公开和透明,这是我们大家希望看到的。从您的理解看,这个现象背后传递出的是个什么样的信息?

        陈崎嵘:中国作协很多工作逐步由幕后走向前台,从神秘逐步公开,一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现在我们党和政府都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发动群众参与决策,欢迎群众加强监督。二是体现了作协领导的理念和思维,作协是一个权威的、公正的、具有公信力的人民团体。这样一个组织,无事不可对社会言。我们没有需要藏着掖着的事情,没有任何猫腻,完全可以公开透明地告诉大家,越公开透明,越说明我们自信,越说明我们有底气。

        读书报:中国作协的财务公开吗?拔款多少,什么用途?

        陈崎嵘:按照财政部要求,中国作协的财务经费情况在中国作家网上已公开3年了。现在,中央财政给中国作协年度拨款已增至两亿元左右,比3年前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经费增加不是用于机关支出。近几年,中国作协根据中央要求,机关基本支出保持零增长,增加的拔款主要用于事业发展。比如中国现代文学馆二期工程建成开馆,面积扩大了一倍,展览布置、人员开支、物业管理等都需要增加经费;鲁院建了新院,老院需要维修改造;少数民族作家和网络作家的培训也需要经费。单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和少数民族作家培训,就需支出近两千万元。去年作协和少数民族重点区域合作办了8个班,开展扶持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出版作品、理论研究。这样做,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是有效的。下一步还会根据形势变化作一些调整,譬如打破一省一班的做法,办成全国综合性的培训班,提高培训效果。

        读书报:我想,在担任新闻发言人的历程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也不像大家看到的那般光鲜,很多时候您也会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能谈谈吗?

        陈崎嵘:不存在光鲜,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责任不必说了,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中国作协,代表作家和文学在社会上的一种形象。从上任初始到现在,我的心态没变,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马虎和懈怠。所谓压力,不是担心自己不胜任——从自己的经历看,我较长时间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对新闻界比较熟悉,也乐意与媒体朋友打交道。压力在于,担心自己不能够准确地阐释文学问题,担心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语言不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尤其是前一阶段网络环境不太正常、不太清朗的时候,往往容易被误解,有些甚至故意曲解。其中两件事曾闹得满城风雨。一是所谓作协会议住总统套房、吃豪华宴会,二是所谓作协领导挪用公家钱款搞捐赠。我在作协是管钱管物管会务的,真实情况我最清楚。作为新闻发言人,我必须站出来澄清事实。于是,有人把我当成攻击作协的目标,把我比作“萨达姆政权的宣传部长”。我确实感到有些压力,也有些委屈,觉得吃力不讨好。我想,自己一不靠此捞取政治资本,二没必要借用这一角色为自己脸上贴金。为此,我曾向作协党组提出不再担当新闻发言人。

        读书报:提出辞呈是一时冲动?还是深思熟虑?

        陈崎嵘:那时真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然,党组主要领导对我讲了很多理由,还是肯定了我的工作。另外,也许一时没有其他合适人选。我只好继续硬着头皮撑下来吧。

        读书报:职业的需要,新闻发言人多数儒雅健谈、机智幽默,您觉得自己作为首任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有没有需要辩论的时候?您认为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陈崎嵘:我距离合格的新闻发言人标准还差很远。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到,作为新闻发言人,第一要紧的是准确。所谓准确,就是一定要把我们想表达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社会。第二是真实,就是实事求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这一条,不虚构,不应付,不王顾左右而言他。这是我遵守的准则。我不说假话,尽我所能,把我知道的、想到的,我认为的告诉大家。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第三是要亲和,新闻发言人代表某种官方,但你又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应该是亲和的形象。告诉大家信息,是让大家了解、知道、信任你,而不是作指示,姿态和视角应该平等,不能居高临下。除准确、真实、亲和外,最好还有点幽默。幽默是最好的附加条件,但不是必备的,这是个人风格问题。我理解的幽默,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知识结构、表达方式等综合素质在一个特定语境中的轻松体现。

        读书报:对于“新闻发言人”这一职务的理解,5年来有怎样的变化?

        陈崎嵘:开始的时候单向性思维比较明显,现在认识到,新闻发言其实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过去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我们想说的话告诉公众;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公众对我们关心哪些问题。再一个,在双方沟通过程中,原来想的是,我告诉你什么,我应该怎么说;现在考虑的是,我这么说,人家爱不爱听?这就由过去单向的、直线式的表达变成一种双向的、互动的沟通方式。这是我担任新闻发言人前后在思维上发生的变化,是近两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实际工作也会产生好的效果。譬如在我负责牵头的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上,也采取这样的思维方式商量工作,效果不错。这是做新闻发言人额外的收获。

        读书报:外交部发言人吴建民曾毫不讳言地指出,中国人不太善于交流。尤其是作家这一需要面向内心写作的职业。那么担任中国作协的新闻发言人,是否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

        陈崎嵘:其实未必。作家们大多是很有思想、也非常善于表达的。关键是你要让人家有话可说,要知道人家想说什么。每个人肯定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有自己的表达方式。我到一些省市去开各种类型的作家座谈会,看到基本每个与会者都发言,而且谈得都不错。区别点在于:有的书面表达比口头表达强一些;有的敏锐些,有的迟缓些;有的系统些,有的零散些。

        读书报:相对于其他领域,中国作协“新闻发言”的频率似乎比较低。多媒体时代,新闻发言人要应对更多的问题,您的主要精力放在哪些方面?

        陈崎嵘:我的主要精力自然放在日常工作上,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比重不是很大。对于中国作协,能形成社会热点的问题极少。有人把这归结为文学边缘化。我以为这是文学本来应有的状态。如果我每天就文学问题发言,社会反而显得不正常了。

        读书报:中国作协在走出去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您认为中国作家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满足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了解和认识?

        陈崎嵘:总体而言,我认同这样的观点:文学走出去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个大前提不能否认,否则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文学走出去,与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接受我们这个大国崛起的进程是一致的。文学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单兵突进、孤军深入。莫言获诺奖就很能说明问题。莫言获诺奖是世界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评价,但不能否认文学背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看,说是世界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可,不如说是对当代中国的认可。

        话说回来,中国作协在文学走出去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推进,肯定是有作用的。我们的推介能够加速他们的接受。那么多的作品,如果不推介,完全凭自然走出去,步伐可能慢,可能会不完整或有片面性。我们的推介有整体考虑,这些作品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学形象和文学水平。如果让国外零打碎敲地选译,必然会选择符合他们标准的某些作品,未必没有偏见。所以作协推介在整体性上和代表性上勿庸置疑。推介的另一个作用,也会提高作家作品在国内的知名度。现在的问题是研究怎么去推介?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困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大的背景看,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接纳还有一个过程。既有对中国文学热爱的人,也有对中国文学不以为然的人。他们有自己的阅读方式和审美标准。另一方面,所谓难点或曰瓶颈就是翻译问题:没有足够多高水平的译家把优秀作品翻译出去。过去靠国内翻译,往往是“中国式外文”,字通文顺,但是国外读者不感兴趣。现在,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译介上,找一些外国出版公司,找外国的汉学家,协助我们做翻译工作。

        读书报:浙江作协率先成立网络作家协会,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也将于年内成立。现在的网络文学发展到怎样的情况?

        陈崎嵘:总的状况是异军突起、方兴未艾,大浪淘沙,良莠并存。这几年网络文学平稳发展,没有大的突破。如果说有变化,却是网络文学的产业和业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明显的是巨资涌入,相互兼并重组,人员快速流动,跨行跳槽习以为常。比如腾讯投巨资高调介入网络文学,百度多酷把网络文学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人民网收购文学网站,中国移动杭州基地无线阅读规模巨大,年收入达到了几十个亿……这说明大家非常看好网络文学前景,也说明网络文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网络行业给人的感觉,一面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面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读书报:前一段时间看到中国作家网上的消息,组织网络作家开展有关“中国梦”的写作,网络作家们反应如何?进展如何?

        陈崎嵘:对网络文学一定要加强引导,开展“中国梦”的写作也是引导的一种方式。不能让网络作家一天到晚生活在玄幻中,得让他们接地气,食人间烟火。我们不反对玄幻,但是提倡描写现实题材。网络作家们对创作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网络文学作品积极性很高,当然能不能出好作品、大作品现在还没有把握。当下网络作家有一个好的现象是:愿意向作协靠拢。同时,我们还开展网络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作,已经做了4年,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纳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二是以联席会议的名义扶持。每年有十几部作品得到扶持,中国作协投入几十万元资金,网络文学界对此反响不错。

        读书报: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往往更容易引发公众关注,您怎么看待公众对茅奖、鲁奖的质疑及批评?作协对公众的质疑、批评做过梳理与研究吗?

        陈崎嵘:我们经常在研究问题,每年评奖都会分析和梳理,对评奖条例进行修改。作协对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评表示欢迎,因为这反映了大家对文学的关注和关心,是好现象,是中国作协奖项有一定吸引力和权威性的表现。同时我们也承认评奖中有很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不管是评奖标准和程序也好,还是投票机制、颁奖形式也好,都有许多值得研究改进的地方。怎么提高评奖透明度,提高奖项公信力,怎样吸纳读者参与评奖,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评主要有:一是评奖标准,认为就是主旋律,多样化不够,体现文学性不够。我想,中国作协组织评奖肯定要体现我们的标准和导向,不能搞成体现各种文学主张和文学观点,我们的导向和审美标准应该很明确,始终如一,不为所动;二是反映评委面过窄,代表性、广泛性不够。对此,我们在不断探索,可能还没达到大家所期望的程度。评委到底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应当说各有利弊。现在发现大评委制略好些,相对公正公允些,但是组织难度大,人员选拔难。

        读书报:今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又要开评了,基于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作协这次有什么新的设想、安排?

        陈崎嵘:进一步完善是肯定的。评奖的具体方案大约会在六七月份确定,届时您就会知道我们在哪些方面作了调整和完善。

        读书报:作协新闻发言人召开记者招待会、发布新闻并接受媒体采访并不是经常性的工作,您日常性的工作是负责什么?能说说您的时间安排吗?如可以,请介绍一下您分管的网络文学工作情况。

        陈崎嵘:我一般清晨6点50分到机关,晚上6点离开。早上到办公室后,总是先上网看看新闻,处理一下杂事。早饭后开始办公。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机关内部管理,行政、文秘、机要、财务、基建等,就是吃喝拉撒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家男”。另外,负责作协牵头组织的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这几年在这方面投入精力比较多。联席会议由原来的中国作家网、盛大文学、中文在线、新浪、搜狐5家,现在扩展到20多家,国内主要文学网站都参加了联席会议。当然,有些是正式成员单位,有的是列席单位。截止目前开了50次例会,每月一次,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同时利用联席会议商量布置工作,开展网络作家培训、网络作家入会和作品研讨等,协调文学网站之间的关系,化解彼此矛盾。最重要的是开展网络文学状况的调研。这几年我们搞过关于网络文学版权问题的调研,文学网站编辑人员生存状况和职称问题的调研,网络文学评奖问题的调研。特别是关于文学网站编辑人员状况的调研,一个是把文学网站编辑队伍的状况搞清楚了,编辑是怎么构成的,怎么成长起来的,全国大概有多少人,怎么分布的;第二是把网络文学编辑与传统文学编辑的职业特点及职责区别搞清楚了,并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根据网络文学编辑的职业特点来进行管理,评聘职称。这也是网络文学编辑渴望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注意通过联席会议做好吸收网络文学作家入会工作,目前已有三十五六位网络作家加入了中国作协。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根据网络文学的特点,单独设计了网络作家入会的审核机制,聘请了解网络文学情况的专家担任评委,进行审核。我们还确定了中国作协重点联系的网络作家名单,共有620人,囊括了全国网络文学界各网站、各方面、各类型有代表性的作家。(本报记者 舒晋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