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4年04月09日 星期三

    希望能激发自主阅读兴趣,不需要过多引导甚至逼迫

    少儿经典阅读:怎样才能让孩子说了算?

    冯驰 《 中华读书报 》( 2014年04月09日   01 版)

        本报讯(通讯员 冯驰)近年来,对于儿童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国学、史学经典,以及如何选择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中国典籍,成为了家长和孩子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不论是书店或是图书馆,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少儿版中国经典著作的柜台前,竟然少有孩子们的身影,反而是父母们挤在这里,一本一本地翻看着挑选着《论语》、《三字经》等书籍;而孩子们,除了童话和自然科普图书之外,相比中国经典,大多集中在漫画、青春小说、影视明星传记一类图书的书架边。少儿版经典著作为何得不到孩子们的青睐?笔者对书店读者展开了随机访问调查。

        调查发现,大多数父母都认为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对于儿童的成长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多数孩子对国学、史学着实不太感兴趣。“我觉得了解中国古代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买《蒙学启蒙》自己看,至于孩子,他们真的不太能看进去,只能我看完,再给他讲。”这是一位带着六岁儿子的母亲对于购书目的的阐述。还有父母无奈地表示:“我非常希望孩子们多接触中国经典著作,尤其是现在还有很精致的插图版、缩略版,伴有精确通俗的注释,我总是觉得很有趣、很易懂,可是总是弄不明白,这么好的书,孩子们就是不愿意看!” 

        “不,爸爸,你觉得这本书好,我觉得没意思。你觉得我的《植物大战僵尸》漫画不好,我觉得有意思。为什么一定要我看那个!”一位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跑过来,说了这句话,弄得抱着一本少儿版《资治通鉴》的父亲十分无奈。相比家长的看法来讲,孩子们的看法和理由更富有极大的多样性。“不喜欢家长的逼迫感”、“文言文理解起来很困难”、“里面的故事没有意思”、“人物太复杂记不住”、 “没什么理由,就是看了就觉得很无聊”,这些理由在孩子们中间占有率最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大多数表示,不热爱这类图书的原因是,没有像漫画和小说一样直白易懂、富有故事情节性:“我知道这是中国的国粹,是每个人应该传承铭记的,有时也逼迫着自己看一些、背一些,无奈很难做到从心底里真正喜欢它。”

        少儿版经典著作为什么引发不了孩子们的兴趣呢?翻开这类书籍,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图书有内在缺陷,确实较难发现。现在很多“少儿版”,依旧“一段原文、一段注释、一段译文”式的从头到尾,只是加了卡通封面和几页插图,此外毫无新意、不考虑儿童的认知力和心理,拼拼凑凑一本,便上架销售。这样粗糙的书多了,难免会给孩子们留下“这类书都无聊”的不佳印象,致使一些最精彩的书也被一概沦为无聊,失去了本应享有的地位。而孩子们也因此而对中国经典存有逆反心理,不愿意接触引导了。

        除了形式上的粗糙之外,很多图书在内容上也不甚斟酌,过于逢迎孩子们的心理,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或是弄巧成拙,使孩子们不愿意再看。比如《史记》本是客观史学的记述,即使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在其中,也是司马迁站在客观角度的悲悯和感叹,然而不乏少儿版的《史记》,白话的历史故事,却将刘邦描述成坏蛋等等。还有少儿版《三国演义》极崇蜀汉,而将曹魏一方贬得十恶不赦者。诚然,“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孩子们的理解,然而这样的歪曲岂不是辜负了中国传统经典的本心吗?更不用说插图上拿着折扇的秦始皇、穿着唐式官服的孔子等等令人哭笑不得之处了。对于这类情况,一是希望编者、插画者可以更加尊重孩子们、尊重中国经典,二是父母和孩子们一定都要提高甄别能力,在鱼龙混杂的出版物里找到自己的真爱。

        教育最难的部分往往不在于教的内容,而在于如何点燃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和梦想。优秀的少儿版经典著作影响的是一代少年,也是中国的未来。我们由衷地希望,少儿版经典名著的形式能够日臻完善,优秀的引领者们能够各尽其才,使孩子们能够热爱与传承中华之经典的精神境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