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深情而又沉郁的故乡的往事。
邓湘子的《蓼花鼎罐》是一部清新而又大气的儿童长篇小说,它诉说的是一段沉痛而又自豪的历史,描述的是一段深情而又沉郁的故乡的往事。悲壮,深沉,凄苦,骄傲,痛楚,许许多多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凝结成一只具有象征意义的蓼花鼎罐。蓼花鼎罐犹如平静的湖水中投下的一粒石子,所有人物和事件的核心,都是围绕着它而层层荡开的。但它在小说中是若隐若现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犹如那些普通的乡民和其中的两个孩子一样,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它是朴实而又纯真的,司空见惯但历史悠久的,既具有民族的风情和风俗,又寄寓着人们平凡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
朴素勤劳的乡民,像蓼花鼎罐一样,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是,一场可怕的战争降临了,打破了人们宁静的生活。人们惊慌,逃离,抗争,抵抗,愤怒。作者所叙写的,是长沙保卫战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作者非常巧妙地用写“史”的方法,记录下了发生在他故乡的那一段历史。但作者取材的角度非常独特,另辟蹊径,描写了一个村庄所发生的故事。这是战争小说,尤其是二战以来战争小说的新写作模式的一种延续——写小人物,写儿童,写边缘化的事件。这种写法更富有人性化的特点,更能揭示战争对小人物和儿童带来的伤害。本部小说的主人公就是两个孩子,一个是从战火纷飞的他乡逃离出来的孩子,一个是蓼花鼎罐手艺人的孩子(侄子)。这两个孩子的命运、动荡和感受,一切来自肉体和心灵细微的变化,都是对战争的控诉。
作者写的很干净,很洗练,条理格外的清晰。尽管战争如此残酷,但乡民对于亲情的呵护——这种伟大的天性——却丝毫未减。作者有浓郁的故乡情结,从这两个孩子和孩子相关的亲人的命运中可以看出,尽管作者描写的是战争给他的乡民带来的灾难和苦难,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战争前,他的故乡是如何的平静、和谐、快乐,虽然贫困,但是温暖、充实。
蓼花鼎罐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用品,盛东西的容器。而小主人公的姑父,便是这一代有名的制造蓼花鼎罐的手艺人,还带了几个徒弟。当端午和安生这两个孩子走失后,他们都焦灼地寻找孩子去了。故事的结局是小主人公的姑父杀死了三个日本鬼子,自己也牺牲了。他的徒弟,他的侄子以及那个被收留的孩子,擦干眼泪,去寻找他乡制作蓼花鼎罐的师父。可以看出,蓼花鼎罐其实是作为象征的意义而存在的,它象征着故乡、故乡乡民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是作为一种灵魂和精神而存在的。以寻找作为结局,从表层的意义上说,是为了不致使这门手艺失传,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是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的延续。
《蓼花鼎罐》语言简洁、恬淡,叙事从容不迫,宛如工笔画,给人留下的更多品味的空间,是新时期以来儿童战争小说的新突破和新收获。